【解说】近年来,破坏、盗捞水下文物的行为屡禁不止。3月30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科技所所长张治国向记者表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将于4月1日起施行,将可能危及水下文物安全的行为进行了约束,明晰了惩罚措施。
【同期】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科技所所长张治国
边防基本每年都会有新闻报出来,破获渔民或者不法分子盗捞水下的一些重要文物,比如瓷器等一些,私下去出售这样一些行为。这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一些保护区的具体的划定和一些具体的措施。但是在新条例里面就能看到,会提到一些惩罚措施,甚至有的要涉及到刑事责任等等。
【解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孙键认为,新条例充分考虑了水下文物保护的特殊性。相比1989年发布实施的条例更为细化。其中一大亮点是将水下文物保护区的划定和制定保护规划规定的更加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同期】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孙键
这个是一个比较新的亮点。设定保护区以后,那就有相应的保护范围。因为特别是像沉船,有很多是密集区域,在同一个地点,比如说像北洋沉舰,像平潭海峡,它在一个比较狭窄的区域内,有相当多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遗存,设定保护区可以更有效地进行保护。
【解说】此次新条例是在1989年实施版本的基础上,首次进行大范围修改细化。过去三十余年,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跃。宋代古船“南海一号”于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轰动世界。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对水下文物保护工作产生好奇。最大水下木质沉船的整体打捞被喻为“抓娃娃机”式硬核打捞、水下文物清理被形容为“水下spa”。真实的水下文物保护工作什么样?张治国介绍,有时工作人员确实需要潜入水下对文物或遗址做“美容”。
【同期】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科技所所长张治国
我们会用一些水下的电动或者系统的工具,对一些有破坏作用的污染物,进行一些适当清理。这也是我们这几年自主研发的一些设备,我们会设计各种各样的喷头,可以在水下进行震动,切割打磨。跟陆上文物修复一些污染物清理理念是一样的。
【解说】中国广袤的水域内,还存在大量尚未被开采的水下遗址和文物留存。随着水下考古工作的快速发展,这些水下遗珍将在未来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记者 王世博 北京报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