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马鞍山森林公园吊鞍山顶的三层防火瞭望塔“凌霄阁”。
防火瞭望员陈耀文在塔上瞭望茂密的森林。
防火瞭望员陈耀文在塔上瞭望茂密的森林。
每隔半个月,陈耀文才下山购买生活物资,半小时往返。
曾第一时间发现火情除隐患
他是这片森林的“眼睛”
位于东湖东北岸713公顷的马鞍山森林公园共有4700亩森林,17座大小山峰连绵起伏,是不少市民游客休闲栖居、体验城市森林野趣的打卡地。管理这么大片森林,安全是第一要务,重中之重就是防火。
早期,由于历史原因,这片森林没有覆盖全域的监控设备,防火巡逻队能观察的面积有限,如何第一时间发现火情隐患是难题。“瞭望!”经过全面考量、谨慎选址,位于马鞍山森林公园吊鞍山顶的三层防火瞭望塔于1999年开始建设,将塔命名为“凌霄阁”。建成后,凌霄阁成为一道风景,防火瞭望员的岗位也正式设立,20余年来,历任瞭望员接连传递着这份职责。
2013年底,时年60岁的陈耀文正式受聘为第五任防火瞭望员,工作单一却重要——用眼睛瞭望环塔的这片郁葱,一旦发现烟点,立即通过对讲机或手机通报。
守山,准确辨认方位尤为重要。记者登上塔顶,眼前群山茂密,肉眼很难分辨何处是游步道,何处又是人迹罕至的林中深处,陈耀文却一眼就能看出来。“从西往东,猴山、太渔山、吹笛山、马鞍山……山下村子口往上这条是人行山路,往北看,那条也是游步道。”陈耀文指着远处的茂密森林向记者介绍。1999年,他随工队来此打桩,打的就是这座防火瞭望塔的桩,后来在马鞍山森林公园苗圃替村民挖过树,也做过一阵小生意,对山体、村子方位大体了解,上岗前他接受了一个月培训,上岗后一遍遍对照着地图加深印象,生怕认错耽误了大事。
“两三年前秋季晚上8点多钟,我在塔二楼观察时,突然看到东边隐约在冒黑烟,吹的北风,马上打电话给安保科,消防人员赶过去发现是一家超市起了火苗,马上扑灭了。”回忆起发现的火情,陈耀文神情严肃,“每年春节、清明节、法定节假日和秋冬季都需格外关注,基本就在塔顶坐着看一整天,饭点下一楼简单扒口饭就上去。雨季打雷也易出现森林火灾隐患,这时就要拉下整座塔的电闸开关,守在二楼观察。”
三层瞭望塔共有60级旋转台阶,68岁的陈耀文上下熟练麻利,平时则每隔半小时瞭望一整圈。“一楼、二楼、三楼视角不同,都要瞭望到,重点观察森林游步道、墓地区域,防火无小事,责任重大啊!”
危急时刻能“救命”,瞭望员不可或缺
经过多年建设,如今马鞍山森林公园已形成了完善的防火监控体系,山顶高位安装了5处监控塔,可检测可见光和热成像,山边缘及人口稠密地带布置了防火驿站,储备防火物资方便护林人员就近取用,山头特定区域布置上防火水箱,护林队定期巡山。
人防技防体系下,还需要相对“原始”的瞭望塔吗?主要负责森林防火的马鞍山森林公园安全保卫科干事周伟告诉记者:“不可或缺,防火瞭望员危急时刻能‘救命’!”周伟介绍,虽然监控塔能做到全方位动态监测林区,但细致程度尚有欠缺,“火情发生之初往往只是冒黑烟,火很小,监控设备对烟雾的敏感度较低,‘星星之火’时难以第一时间捕捉,而瞭望员站在高处能清楚看到,近年来不少隐患都是陈师傅首先发现的,第一时间通知我们赶赴现场后,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此外,防火瞭望员还有一项重要使命。“通过监控和地面观察,很难准确辨别当下风向,若遇到森林大火,救火过程中及时掌握风向及地势非常重要,危急时刻瞭望塔是最佳的火势观测点。”周伟表示,从2000年至今,东湖马鞍山森林公园共收到约100余次火警预警,由于火灾隐患处置及时,近20年管辖范围内无森林火灾发生,但防火瞭望员要“时刻准备着”,责任心及危机意识是必备的职业素养。“陈师傅很有责任心,对自己要求高,除了有一次结石疼得厉害下山看病外,从未离岗。就连那次看病,他都硬要当天就回去守山,片刻都不愿耽误。”
24小时不离塔,他一守就是8年
凌霄阁至山脚并不算远,步行20分钟可达,但陈耀文却从未随意下过山。工作人员介绍,他的女儿就住在马鞍山森林公园,但8年来他去女儿家的次数一个巴掌就能数清,除夕夜都不离开山顶半步,每半个月下山买够生活物资,最多半小时来回。
“老话说,看山守湖断六亲,我做这件事,就要对它负责。”自聘任那天起,陈耀文就把家“搬”到这座塔上,前6年是他独自一人守山,一年难得回鄂州老家看老伴1次,2020年老伴干脆收拾包袱也住上山。“我陪着也有个伴。”陈耀文的老伴说。
那些年,一个人住在山上说不孤独是假的。“晚上周围一片漆黑,刚开始有点怕。”陈耀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守山的生活一切从简,一个电磁炉就是他的厨房,方形小木桌就是他的餐桌,一块布挂在旋转楼梯上挡风,这是为了阻挡晚上从门缝蹿入透心凉的冷空气,瞭望间隙就打扫两旁游步道当作锻炼。“后来就慢慢习惯了,收留了一只猫一只狗,猫前几天还产了崽,每次我下山买物资,它都会陪我直到山下,再自己回到山顶。”
尚未入夏,但凌霄阁二、三楼已有些闷热,陈耀文却说这是最舒适的季节了,冬天塔里气温常在零下,再热些又犹如蒸笼,下雨天门吹得哐哐直响,蚊虫多,生活不便。“人要知足,也要负责,守了这些年,对山有感情,哪天年龄大了要走,我还真舍不得。”
会有游客顺着游步道爬上山来,想要去凌霄阁上望望风景,见到门上张贴的“防火设施 谢绝入内”后,便和值守在此的陈耀文攀谈起来,有的成了朋友。“这里的人都很好,经常带些猫粮狗粮送给我。”陈耀文说,以前小火情常有发生,这几年人们的文明程度都提高了,乱扔火种现象少多了。
虽然火灾风险降低了,但他对自己总严格要求,8年如一不懈怠盯着山看,“没什么别的愿望,就希望这个山一直平平安安”。
文/记者晋晓慧 通讯员冯瑛 陶然 图/记者何晓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