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荆门市发布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9日09:20 来源: 荆门晚报

6月7日下午,2022年荆门市生态环境新闻发布会举行,包括中新社、湖北日报等在内的近20家中央、省、市媒体参加(如图)。

荆门晚报记者 杨涛 摄

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通报了我市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2022年重点工作打算。包括荆门晚报在内的记者就大气污染防治、秸秆禁烧、“三磷”(指磷矿、磷化工和磷石膏库)综合整治等热点问题进行提问,相关人员进行了解答。

记者了解到,2021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全面完成,获评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7天,优良率81.4%,空气质量优的天数首次超过100天(达102天),同比增加18天;地表水优良率81.3%、劣Ⅴ类为0,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漳河水库水质长期保持Ⅰ类,汉江荆门段保持Ⅱ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同时,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52家重点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一企一策”专项治理,累计建设“无异味企业”34 家,创新评定石料行业绩效三级以上企业33家,移动源综合监管平台对中心城区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实现全方位监管。此外,我市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突破:近两年来,投入中央和省级资金7.383亿元,实施95个环保项目,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今后,我市将在污染防治攻坚、突出环境问题整治、长江大保护、生态示范创建、绿色低碳发展等五个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升环境质量。(记者杨涛 实习生魏万川 通讯员田秋云)

环保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治

环境空气质量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今年,我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完善机制体制。在我市坚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专班化运作,构建市区一体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机制,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或问题实行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双交办双认领”机制,进一步明确压实“四方责任”(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各督导组督导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市场主体主体责任)。

持续精细管理。充分发挥大气精细化专家团队侦查参谋作用,灵活运用相关监测数据,建立“常态管控+即时调度”相结合工作机制。制订印发《中心城区重点点位环保降尘作业实施方案》;建立2个在建项目及6条国省道扬尘管控标准,第三方机构按月考核结果与养护资金拨付挂钩;持续推进建筑工地扬尘告知书签订和“每周排查、重点抽查、定时复查”机制。此外,完善优化冲洗站管理运行机制,在3个进城冲洗站附近建设3套智能引导抓拍系统,曝光不主动冲洗的货车并分类进行约谈、警告。充分发挥“天地车人”移动源综合监管系统,查出疑似超标车7605辆次、超标机械113台次,发送提示整改短信1471条,移送查处65辆,纳入“黑名单”管理3201辆,对“黑名单”中未及时维修的286辆超标车予以公示。

推动项目减排。在充分调研摸排的基础上,制订全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方案,确定54个减排项目,按计划分年度推进实施,其中2022年度完成的减排项目共30个,均按计划推进。利用2022年提前批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推动弘润建材等4个入库项目实施。

开展专项行动。先后组织开展中心城区重点区域高污染燃料散烧管控专项督查、臭氧污染防治攻坚等行动,督促91个燃煤散烧点位完成整改,抽调人员组建专班对8家石料企业开展“三治”联防源头治理驻点帮扶工作。

水环境治理

我市始终坚持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共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

今年1至4月,我市16个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87.5%,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我市22个省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90.9%,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与去年同期相比,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升12.5%,西荆河积玉口荷花村、新埠河山河电站、长湖后港及竹皮河马良龚家湾4个断面从IV类提升至Ⅲ类,由于一季度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在第二季度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工作推进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发言,为全省三个地市之一。

环保督察整改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针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指出的问题,主动认领、检视差距,举一反三、坚决整改。目前,20项整改任务均按序时进度推进,督察期间交办信访事项159件,已办结148件,阶段性办结11件。

我市将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重点,按照“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要求,持续完善清单管理、领导领办、督查督办、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突出打好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长江高水平保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湖泊保护、磷石膏综合治理、船舶污染防治、绿色发展、环境信访问题办理等10个方面的硬仗,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对完成整改的任务及时组织验收销号。

秸秆禁烧

今年,市政府重新修订出台《荆门市秸秆露天禁烧工作考核办法》,在加强对各县市区秸秆禁烧工作考核的同时,建立秸秆露天禁烧生态保护补偿金制度,为全省首创。制度明确规定了生态保护补偿金核算标准、上缴责任主体、上缴程序、生态保护补偿金的使用以及监督管理等,标志着我市率先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金制度。该《办法》实施一个月以来,已核缴秸秆露天禁烧生态补偿金14.5万元。

从省市巡查情况来看,我市各地未发现5000平方米以上的火点黑斑,未出现焚烧秸秆多发频发情况,未因秸秆露天焚烧出现明显大气环境污染,我市秸秆禁烧工作整体形势平稳向好。

执法检查

以前,我市生态环境部门主要采取的是现场检查方式。目前,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减少监管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生态环境部门在日常监管中,积极推行在线监控、用能监控、走航监测、测管联动等科学信息化手段开展非现场监管。

我市在重污染天气管控期间,针对不同管控级别、不同管控对象实施不同的非现场监管方式,并及时收集相关监测数据、视频等,为环境行政执法和处罚提供依据。包括:运用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对企业排污口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等进行管控,特别是对重污染天气管控期间实施管理减排的企业,按照更严格的排放浓度进行管控,实现了不同预警级别下对不同企业、不同时段的精细化管控;运用视频监控系统,远程对企业的车辆运行,生产设施和污染防治设施是否运行,是否采取洒水抑尘、物料覆盖等管控措施进行实时监管;运用用电监管系统,对企业的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正常运行等进行管控,及时研判企业是否停止生产或部分停产;运用走航车,对相关区域走航监测,快速锁定疑似污染排放源头企业、排污种类、排污点位,为开展精准执法提供技术支撑;运用微站,及时归集、分析监测数据,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期间,及时掌握相关区域污染物排放的实时变化情况等,为网格化精细管控提供了决策和依据;运用无人机,对矿山企业以及重点区域进行飞巡检查,及时发现矿山开采中是否湿法作业、物料是否覆盖、秸秆燃烧的火点或黑斑等,为现场执法提供准确指引。

“三磷”综合整治

围绕“三磷”综合整治,我市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逐步平衡”的原则,力争到2025年底,新产生的磷石膏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实现产、消动态平衡。

新举措主要包括——

加强磷矿开采管理。加快磷矿绿色转型升级,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严格监督落实矿山废水废渣排放及土地复垦方案。

提高磷石膏库建设及监管水平。严格执行磷石膏库环保标准和规定,实施磷石膏库环保设施改造升级。加大磷石膏库的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严防磷石膏库渗漏带来的环境风险。

全面推行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所有湿法磷酸生产企业必须配套建设磷石膏无害化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置后磷石膏达到国家和省相关标准要求,从根本上消除磷石膏堆存带来的环境风险。

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坚持“谁排渣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原则,鼓励企业新建规模大、附加值高的磷石膏利用项目,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率。

(杨涛 李若苏 董卓 整理)

【责任编辑:白菲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