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实施420多项“卡脖子”技改 打破洋专家“不可能”预言 ——江汉盐化工漂粉精产能问鼎全球的密码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0日12:14 来源: 潜江日报

唯有创新求变,方得涅槃重生。

去年7月,随着1.2万吨钠法漂粉精项目投料试车成功,江汉盐化工漂粉精总产能达到7.2万吨/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含氯消毒剂生产基地。

6月初,记者再访江汉盐化工,已实现100%国产化的漂粉精装置投产至今,各项物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全部控制在设计定额以内。

公司负责人坦言,“世界第一”的背后,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强助攻”。其项目独创采用的“旋转闪蒸干燥工艺,把干燥时间由160分钟降至仅需10秒钟”,曾一度成为全球业内关注的焦点。

从1995年第1套装置年产825吨漂粉精,到2021年第12套装置投产后,总产能达到7.2万吨/年,这是一次数字的更迭与跨越,也是一次次技术革命的塑造与演化,更是一次次打破外国专家“预言”的历史见证。

“从进口仿制到国产化研制,再到标准化定型,每一步都走得不轻松、不容易。”提起漂粉精的国产化之路,江汉油田化工工艺专家叶学良感叹,江汉盐化工历经三代技术变革,才真正实现了破茧成蝶。

1995年,该公司通过引进加拿大凯密迪公司工艺技术和成套设备,投建了第1套漂粉精装置。但适应寒冷干燥地域特性的“洋设备”来到江汉平原,却引发了诸多水土不服的“并发症”。

尽管外国专家使出浑身解数,装置依旧故障频发。8个月的试生产,总产量仅有800多吨,月均产量只达到设计产能的20%。外国专家离开前留下一句话:当地气候潮湿,不可能达到设计产能。

“引进设备投入大,产量又达不到要求,干着急不如靠自己!”回想当年,叶学良坦言,他们别无选择,必须迎难而上。

挑战与机遇共存,创新与发展同行。

设计不合理、工艺有瑕疵、仪表运行不可靠、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一个接一个的难题摆在面前。如何才能让外国技术适应本土环境?江汉盐化工成立技术攻关团队,开启了江汉钠法漂粉精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国产化的“大改造”工程。

针对江汉平原气候潮湿的特点,攻关团队在装置上设计安装了干风系统,有效降低了空气湿度,彻底消除了夏季生产物料吸潮粘附设备的“顽疾”。空气除湿装置荣获了国家实用专利,配合仪表、电气等专业工程师改进的DCS控制程序提升了进口设备的运行效果。

他们联合相关厂家,针对关键设备离心机、压实机、干燥器等进行了一系列国产化研究和改造,仅离心机一项就节约采购资金420万元。

2001年,依靠自主技术和设计理念支撑,第2套年产5000吨的漂粉精装置“复制”成功,设备全部更新换代,国产化率达到90%;2003年底,第3套年产5000吨装置实现生产流程全套设备国产化……

之后,江汉盐化工发挥“采卤—盐硝—氯碱—消毒剂”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借川气东送储气库配套工程落户江汉油田的东风,将漂粉精装置增至10套,一举成为含氯消毒剂行业的翘楚。

如今,经过420多项技术改造,该公司已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体系,漂粉精产量节节攀升,由以前的平均100吨/月提高至现在的500吨/月以上,单线实际产能超过6000吨/年,彻底打破了外国专家的预言。

新投入的1.2万吨/年漂粉精装置,经过近一年的生产运转,产品质量及原辅材料消耗等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尤其是蒸汽消耗量比定额降低了30%,仅这一项便可节约成本100余万元。

“储气井就是盐穴。为加快盐穴形成速度,要加速抽采高浓度卤水。这就为消毒剂生产提供了更多原材料。”该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他们抓住中国石化集团建设川气东送储气库工程机遇,着力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不断推进漂粉精等消毒剂产品产能建设。

在江汉盐化工“十四五”规划蓝图中,“3万吨/年漂粉精装置建设项目”赫然在列。该公司将采用旋转闪蒸干燥器、二次反应集中、干湿区分开建设的模式,集成放大新建3万吨/年漂粉精装置,配套建设智能仓储系统。装置建设完成后,漂粉精总规模达到7.8万吨/年。

变革推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来日可为可待。

来源:潜江日报

作者:洪林 李亚伟 黄红霞

【责任编辑:鲁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