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日升日落,他们行走在街头巷尾、穿梭于小区楼栋——
在疫情防控战场上,他们筑起“钢铁长城”;在矛盾调解中,他们化身“解铃人”;在平安宣传时,他们成为社会安定的“稳压器”……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楼两长”。
2020年9月,沙市区在全市率先探索“沙市微邻里”模式,在小区楼栋组建“一楼两长”队伍,全面疏通社区治理“毛细血管”,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基层治理新格局。
这是“沙市老姨妈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和全新演绎,更是沙市区以“楼栋之治”夯实社区“治理之基”的有益实践。
今年1月,该区申报的《探索建立“一楼两长”制度 做强社区微治理》,入选全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成为湖北唯一。
强队伍
“一楼两长”打通基层治理“最末梢”
在沙市,有一种精神叫“老姨妈精神”,犹如一块基石,支撑起发展进步的巍巍大厦,早已成为沙市人的精神标识。
新时代,如何让“沙市老姨妈精神”历久弥新、持续焕发活力?
疫情期间,沙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高擎党旗,统筹各方力量,扎牢基层治理底盘,打赢一场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从“战时”回归常态,“后疫情”时代,社区治理又该如何深入推进?
作为荆州主城区,关于社区基层治理的这两个“时代命题”,是摆在沙市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战时”的经验可资借鉴:把组织建在小区内、把党员编进楼栋里、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每个楼栋配备1名党小组组长、1名楼栋长,让楼栋成为社区基层治理的新阵地。
2020年7月,《沙市区小区党组织、楼(门)栋党小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沙市区楼(门)栋长队伍建设的通知》发布——通过“沙市老姨妈精神”赋能“一楼两长”,催生“1+1>2”的强大“栋能”。
沙市区全面打破隶属关系和管理壁垒,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下沉党员、社区无职党员、物业服务企业党员等资源,以小区为单位建立党组织,全面激活基层党支部“微细胞”。
党支部建在网格上——
成立小区党组织348个,划分楼(门)栋党小组1862个,覆盖居民楼(门)栋5327栋,基本实现全覆盖、无盲区,推动社会治理触角向小区、楼(门)栋延伸。
党小组建在居民身旁——
全区范围内,共13567名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下沉报到,1862名下沉党员主动担任楼(门)栋党小组组长。
楼栋长从居民中产生——
按照每名楼(门)栋长服务30至50户标准,全区共配备4583名楼(门)栋长,人选从社区“五老”、退伍军人、居民代表、志愿者等对象中公开招募。
阵地就在居民家门口——
用好社区服务群众专项资金,积极推进小区党组织“一支部一阵地”建设,落实小区党组织阵地379个,让党员不出家门就能开展活动。
“一楼两长”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
解放街道北湖路社区龚珊珊充分发挥楼栋党小组组长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线上建立楼栋党小组微信群+线下党员按楼层包保到户”的方式,组织楼栋党员认领“微心愿”,为居民解决不少“小问题”。
崇文街道洪垸社区蔚蓝水岸小区党支部第三党小组组长薛冬梅,发挥职业优势,宣传健康知识,特别是提醒老人防范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提起她,居民们赞不绝口:“冬梅就是我们的健康师!”
优治理
“一楼两长”赋能社区自治“大能量”
环境脏乱差、违章建筑多、消防隐患大,最严重的是小区通道两侧停满车辆,只留下狭窄的小道供行人通行……说起胜利街道蛇入山社区红房子小区,周边居民直摇头。
2004年建成的红房子小区,有4栋楼94户居民,却一直管理无序。
痛定思痛。2018年,在社区党委指导下,红房子小区成立小区业委会和小区审计组。2020年,社区党委启动“一楼两长”,红房子小区的“命运”也由此迎来转折。
首当其冲的是车辆占据消防通道的这个“拦路虎”。
如何还路于民?小区业委会制订规章制度,小区入门通道和楼道消防通道不得停放摩托车、电动车,“一楼两长”劝导居民车辆入库,让车辆乱停乱放乱充电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有没有党组织,真的大不一样!”小区居民自管会主任陈尚顺告诉记者:“如今,疏通污水管道、解决停车难问题,照顾社区空巢老人等杂事难事,都有‘一楼两长’参与,大家生活变得更和谐。”
为了让小区鸟语花香更宜居,在小区业委会组织号召下,“一楼两长”带头开展大型公益共建家园活动达150余次,70%的住户捐款捐物捐植物,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构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
如今,红房子小区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春有樱花、玉兰吐蕾;夏有月季、石榴争宠;秋有桂花、荷花飘香;冬有腊梅、茶花傲雪……出门就能享受“家门口”的诗意生活。
“一楼两长”赋能社区自治,化“无管”为“共管”,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朝阳街道东苑社区沙市花园是成熟小区,有物业和业委会,但缺乏监督,居民经常向街道、社区反映管理混乱。为破解小区治理难题,东苑社区党委健全小区业主委员会,探索成立小区业主监督委员会,吸纳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居民代表进入业委会、监委会,监督物业公司运行。同时,从下沉党员中推荐5名党小组组长,从热心居民中推选26名楼栋长,“一楼两长”覆盖8栋居民楼,协助社区党委调解矛盾纠纷十多起,解决了300多户居民房屋漏水、外墙脱落等问题。2020年以来小区没有出现1例信访件,做到了大事不出小区、小事不出楼栋。
中山街道健康巷社区仁和小区1栋楼栋长赖世元,把小区里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姨妈们组织起来,组建了健康巷“578”志愿服务队。4年来,只要居民们有需要,赖世元和队员们总是那句话:“我去帮!”
“一楼两长”在参与社区治理实践中,示范带动更多居民决策共谋、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凝聚起强烈的“家园意识”。
激活力
“一楼两长”搭建党群干群“连心桥”
“4壶油、1袋大米,都是积分兑的……”东苑社区沙市花园小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爱心超市”门口热闹非凡,67位楼(门)栋长正在排队等候用积分兑换物品。
通过志愿服务“小积分”,激发社区党建“大活力”。
东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蒋海星告诉记者,社区楼(门)栋长根据服务时长获得相应分值,积分可在社区爱心超市进行集中兑换。这一创新举措,让越来越多楼栋长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如何让楼栋长干得好、有劲头?
沙市区探索建立以精神嘉奖为主、物资奖励为辅的激励机制,建立楼(门)栋长积分管理制度,区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每月按照“基础积分+绩效积分”对楼(门)栋长进行积分管理,积分按照1:1比例兑换成等价生活物资,极大调动楼(门)栋长工作积极性。
对楼(门)栋党小组组长,也科学设置了评价体系:沙市区将党小组组长纳入社区常态化服务岗位,履职情况计入党员下沉社区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长,并作为下沉党员年度考核、晋级晋职、评先表优的重要依据。
“一楼两长”干得好不好,社区居民说了算!
该区定期组织居民对楼栋长入户走访、矛盾化解、服务居民等情况进行评价,作为评选年度优秀“楼栋长”的重要参考;对表现优秀的党小组组长,在全区“两优一先”评选表彰时优先考虑。
从实践探索到制度规范,催生社区治理“永动力”,让“一楼两长”在楼栋里扎下根,结下服务居民的“累累硕果”,真正成为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这里有居民最知心的“翠姐”。十方庵社区服装厂宿舍2栋里的居民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60岁的翁根翠算是楼栋里的“年轻人”,被居民一致选为楼栋长。不管谁家有事找到翁根翠,她都热心帮忙、不遗余力,居民们看到她,都喊她一声“翠姐”;
——这里有居民最信任的“江哥”。江胜是荆州盐卡集装箱有限公司一名起重机司机,同时担任朝阳街道跃进路社区金属回收小区1栋楼栋长。平时工作忙,他利用休息时间一户户走访。谁家下水道堵了、电灯坏了、水管爆了,他都会到现场协助处理。“大家有事能想到找我办,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江胜说。
……
以平凡微光,点亮让千家万户璀璨灯光。“一楼两长”用如山的信仰、如海的情怀、如铁的担当、如火的激情,铸成社区里的中流砥柱,成为居民“最亲的人”,与居民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来源: 荆州日报
作者:吴杰 李天然 张林 王晓龙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