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灌溉着翻山堰的土地,一万余名村民直接受益 “五四长渠”:60余载流淌不息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2日09:08 来源: 十堰晚报

今年干旱,郧阳区投入资金翻修“五四长渠”,使这条60多年前修建的长渠重获新生,继续造福百姓。说起这条长渠,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因为这条长渠而使翻山堰闻名全国,高华堂因带领村民修建这条长渠而当选全国劳动模范,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这条长渠60年来一直润泽着翻山堰这片神奇的土地。日前,记者来到翻山堰村,寻访当年“郧县大禹”的足迹。

■文、图/记者 冰客 通讯员 杨文华 王涛

土法上马,“郧县大禹”引水上山

7月13日,郧阳区城关镇翻山堰村山岭上的油葵基地里,一群大妈们摆出各种姿势拍照。在这干旱的夏季,山岭上的油葵依然长势旺盛,这一切都得益于静静流淌了60余载的“五四长渠”的润泽。

今年61岁的高传海,从1998年起担任郧阳区城关镇翻山堰村党支部书记,去年卸任,谈起这条长渠,他如数家珍。

“说起翻山堰的‘五四长渠’,离不开高华堂。”高传海慨叹道。

据高传海介绍,高华堂是郧县(现郧阳区,下同)翻山堰村人,1924年出生于本村一贫苦农家。少年饥寒,为谋生机,学过木匠打过铁。1950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翻山堰大队党支部书记,开始带领群众治水治土治山,改田造地,引水灌田。

翻山堰两面山坡陡峭,没有平地,别说吃米,就连吃水都困难。要拔穷根,得先解决水。1956年春,高华堂带领村民开始开渠。他根据当木匠的经验,做了一个水平仪,放渠线。没有炸药,他就请了一个石匠,帮忙配制炸药。没有钢钎,就用锄头代替。

经过日夜奋战,首期完成了8公里的长渠。水流上了山岗,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1956年冬,他们将渠延长。在建潘家崖天桥时,高华堂带领青年突击队,把绳子系在腰间悬空作业,一座水桥架在了南北对峙的绝壁上。后来,他们又继续将渠修到花果山。整个主渠分三次修通,长54里,故称“五四长渠”。

治水是为了治山。他们决定以第一条干渠的灌溉区三里岗为重点,改造一座山。1957年冬天,他们在三里岗搭起了工棚。每天早上天不亮,就打着火把干起来,雨雪天照样坚持,共改成180亩梯田。

据《郧县志》记载,高华堂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共带领群众修水渠98条,池塘163口,挖防旱鱼鳞坑4500多个,旱地改水田230余公顷,坡改梯地300多公顷,植树造林种草860多公顷。本月13日,记者在这座86层之高的梯田处看到,油葵长势很好。正值观赏油葵的大好时节,每逢周末,从各地前来游玩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天旱,这些油葵长势这么好,都靠高华堂当年带领群众修建的‘五四长渠’灌溉。”高传海说。

“郧县大禹”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翻山堰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高华堂的名字也越叫越响。“郧县大堰乡,有个九里岗,三面红旗高华堂,赛过夏禹王……”顺口溜传到省城,传到北京,传遍了全国各地。

1958年12月26日,高华堂在北京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9年10月1日,高华堂再次应邀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庆典,随同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国庆观礼。

1959年11月15日,《湖北日报》报道了郧县“三治”的先进事迹。

195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向全国推介郧县治水治土治山的经验。

1959年11月26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业会议,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带领干部来到郧县翻山堰推广学习高华堂治水治土治山的先进经验,并拍摄了《三治红旗高华堂》的电影纪录片。

1960年12月,《人民日报》刊发著名作家碧野撰写的长篇通讯《汉江上游丛山间》,介绍高华堂治山治水的事迹。

高华堂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学习高华堂的高潮。1961年6月,高华堂改任建设(翻山堰)人民公社党委书记。1973年11月,高华堂当选为省贫协副主任,同年12月被增选为县委委员。1974年2月,他当选为郧阳地区贫协副主任。这位治山治水的功臣发挥着他的光和热,直到1981年9月退休。

人走渠在 “大禹”精神昭后人

高华堂于2005年2月病逝,享年81岁。他的同乡、郧阳区市政公司干部詹传玉,经过长期的走访,在2006年撰写了18万字的传记《青山依旧在》,详细记录了高华堂平凡而光辉的一生。

随着时光的流逝,“五四长渠”年久失修,从2000年起,时任村支书的高传海又利用了几年的时间,带领村民们将“五四长渠”进行了硬化加固,使其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近年来,郧阳区水利和湖泊局为翻山堰村投入项目资金1985万元,为加快翻山堰村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今年干旱,郧阳区水利和湖泊局安排专门资金实施“五四长渠”连通清淤工程,新修干渠180多米,渠道清淤8000多米,恢复灌溉面积3000多亩,使这条流淌60多年的“五四长渠”重新焕发生机、造福百姓。

据翻山堰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朱强介绍,村里依托“五四长渠”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种植500亩油葵和1500亩油菜,今年村里建设3个油厂,打造“一村一品”的油品加工产业。此外,村集体发展400亩油茶和30亩渔业养殖。村民们还利用这优质的水资源发展酿酒产业,年可产2.5万公斤优质小窖酒。

“不仅如此,村里还大力发展民宿等旅游产业,如今建起了农耕民宿文化馆,陈列农村的老物件,供游客参观。通过招商引资,投资2000万元的民宿也正在紧张建设中,同时配套发展了200多亩小林果基地和200亩五味子药材基地,建成500亩油橄榄基地。村里正在开发溶洞,洞内天然的钟乳石是一大美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朱强介绍。

人虽走,渠犹在。如今,高华堂当年带领群众修建的“五四长渠”60多年来犹如银练,在翻山堰的山岭上蜿蜒起伏,流经这片神奇的土地,灌溉着翻山堰村、黄土梁村、响耳河村、堰河村、洞耳河村、桃花沟村数十万亩土地,有一万余名村民直接受益。

高华堂当年带领群众将荒山改造成的梯田像个大田螺。

原村支书高传海望着“五四长渠”涓涓流淌的渠水感慨万千。

【责任编辑:白菲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