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冯伟、王路港、洪京燕)七月的烈日似火,早稻收割正当时。“以前搞双抢非常热,田畈里有40多度。现在有机器,又有空调,全天作业都不热,非常凉快,一天(耕种)六七十亩田。”湖北禾溢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手刘秋德高兴的说。
以前,这段时间是浠水县农村乡亲们最怕、最累的农时,农户们既要抢收早稻,又要抢种晚稻,而现在,田里带有空调的大型收割机在奔跑、路边运粮车在排队,上万亩的高标准农田里几乎看不到人。
种粮大户陈小军今年种了20亩水稻,田地都是流转过来的,从7月14日开始收割,不到7天,晚稻都种下去了。“现在的双抢顶多只要三到五天。现在肯定要舒服一点,有机械化,早稻收完了,晚稻就播种。”他表示。
据浠水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皮楚舒介绍,“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效农田初见成效,十二五以来,浠水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6.72万亩。“通过农机农技技术的融合,大力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现在能实现一边收割,一边整田,一边播种,大大缩短了抢收抢种的时间,抢得了农时,保证了季节,实现节本增效,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效益。”
据了解,浠水县是湖北双季稻轮作主产县,也是全省第一个规模化运用“双早双直播”栽培技术的县市。所谓“双早”,就是用“早稻”品种种植“晚稻”,把晚稻的生育期,从以往的112天压缩到了100天左右,克服晚稻光照、温度条件不足的劣势,实现增产;所谓“双直播”,就是早稻、晚稻直接播撒种子,减少育秧、拔秧、移栽等环节,解决农户们人手不足的问题,让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这些技术促成了我们粮食产量的增收,也实现了劳动力的大量节约,种植成本减少,一亩大概可以节约到200多元。现在我们通过无人农机实行24小时作业,一天一个晚上播种将近1000亩,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进入农业,成为新农人,我们种田的模式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湖北禾溢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金安说。
在浠水县,近几年来,像黄金安这样的懂农业的大批人才回乡,扎根农村,同时,运用无人机、无人旋耕机等先进智能化农业装备,既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又实现了生产成本降低、粮食稳产增产增收。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