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冯伟、王路港)当前旱情持续,在浠水县百万党群齐心抗大旱的过程中,一些乡镇和村组,问计群众、依靠群众,自创出了“土围堰”、“循环水灌溉”等蓄水、节水抗旱的“土”办法,不仅缓解了眼前的旱情,还为应对长时间的干旱做足了准备。
浠水县汪岗镇朱泗桥村,位于镇内陈庙河流域的上游,持续高温少雨,导致村里的1300多亩农田发生旱情,面对旱情,20天前,村里的泵站已全部开启,提水抗旱。“我们村有两个泵站,24小时在提水,第一级泵站取水到六组,六组之后有第二级取水,取水到三组属于三级取水”。浠水县汪岗镇朱泗桥村党支部书记杨峰说。
前期的三级提水抗旱,虽然有效缓解了当前的旱情,但是,田里灌溉足了之后的水,又白白流到了河里。为了节约抗旱用水、用好用足每一滴水,村委会一班人向村里的党员群众问计,商量出了一个巧办法。“这个闸口是防洪抗旱两用,旱情比较严重,我们把这个闸口放下来,从这里三级取水灌溉这所有的面积,所有灌溉田地的水,又要回到储水的地方实行整个内循环,确保节约水源。”浠水县汪岗镇朱泗桥村党支部书记杨峰说。
把闸口放下,形成一个临时围堰储水,既抬高了水位,方便村民引水灌溉,又实现了小区域内循环用水灌溉,最大限度的节水、蓄水。朱泗桥村6组村民杨国坤家的10多亩稻田,离河道到较远、地势较高,前段时间,村里泵站虽然在抽水,但是却到不了自家田里,这个临时的围堰,一下子解决了老杨的难题。“三天之前,秧子都变黄了,土地都是裂口子,把水抽了以后,秧子就变了样,变青了,现在活过来了。”浠水县汪岗镇朱泗桥村6组村民杨国坤开心地说。
在陈庙河流域,很多村都在因地制宜的想尽千方百计抗大旱,围土堰蓄水就是大家都认同的办法。在杨花屋村的桥下,村里的党员们正在用沙包筑建临时围堰,桥上的党员忙着装土填包,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抗旱一线。“我们是党员,要带头,为群众做点小事,做点实事,我们都是自愿来的。”浠水县汪岗镇杨花屋村老党员杨德青说
在高家畈村,妇女们岸上装土、男人们水中筑堰,忙碌中,汗水裹着泥土,也时不时夹杂着戏言欢笑。“今天早上五点钟,天还没开始亮,这些党员群众都来了,抗旱是大家的事,我们齐心协力把水蓄满。”浠水县汪岗镇高家畈村村民查曙光说。每个抗旱的现场,既有党员群众一起忙碌的身影,也有乡亲们送水、送物的温馨。“支持他们,他们辛苦了,给他们送了一些矿泉水,给他们解解渴,一点小心意”浠水县汪岗镇杨花屋村退伍老兵杨冬寅说。
在浠水县抗大旱的战场上,党员群众勠力同心、群策群力的画面时时上演,问计群众、依靠群众,筑牢同心堰,用好循环水,坚决打赢抗旱硬仗。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