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陶辉 通讯员付海洋 罗雨)10月25日,黄州区举办的《欢庆二十大 E路心向党》第三站来到堵城镇。来自省、市、县的20多位媒体记者实地感受状元故里、千年堵城的田园风光,探访乡村振兴新成果。
叶路洲蔬菜大棚。通讯员 供图
堵城镇位于黄冈市西北部,东临长江,团黄路公路南北穿境而过,总面积约66.78平方公里。镇辖18个行政村,9234户,总人口3.2万人,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此依地势削壁为城,堵截来犯之敌,故名“堵城”。
活动现场。郝诗光 摄
堵城文化底蕴深厚,清朝顺治六年湖北第一状元刘子壮、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武魁元胡定泰皆诞生于此。近现代的名人、学者更是不胜枚举。“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鄂东移民第一镇”如雷贯耳,叶路大蒜、黄州萝卜更是久负盛名。
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便利的区位交通及优良的产业基础,堵城镇提出“一园三廊”建设规划,着力将叶路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打造为武汉市区“后花园”、武汉都市圈“菜篮子”。
堵城镇党委书记徐珂向媒体记者介绍“一园三廊”规划。记者 陶辉 摄
整体搬迁“挪位”,打造成国家级生态农业园区
秋到叶路洲,远远就能看见一排排钢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整齐划一、连绵不断,颇有“十里连营”“排兵布阵”的气魄。
叶路洲四面环水,三条过江路与镇区相通,所辖9个行政村,6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65万人。版图面积33.5平方公里,民堤全长16.58公里,大堤内耕地面积2.65万亩,江滩面积2.35万亩。
叶路洲一角(资料图)。通讯员 供图
堵城镇党委书记徐珂介绍,1998年叶路民堤溃口,国家实施移民建镇工程,6197户整体移民搬迁新建10个移民小区,叶路洲定为单退民垸。
2016年底,黄州区政府组织实施叶路洲圩堤整险工程,着手将叶路洲打造成国家级生态农业园区。自此,洲内的现代农业企业休闲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纷至沓来。
叶路洲3D地形沙盘。记者 陶辉 摄
截至目前,先后有黄冈市智慧农业蔬菜种植示范园项目、盛达绿洲农业科技示范园、湖北禾熙农业、湖北福耕农业、淡雅生态农业、状元岛农业等在此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湖北齐安国投公司牵手山东寿光农业发展集团,成立黄冈市齐农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叶路洲土地打造智慧蔬菜种植示范园,规划面积5000亩。
花菜预计在20天后上市。记者 陶辉 摄
黄冈市齐农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炳云告诉记者,项目二期建设1800亩园区,总投资1.98亿元,预计明年上半年可实现投产。项目建成后,将涉及种子、投入品、棚型推广、育苗、品牌创建、供应链建设等方面。
徐珂说,叶路洲已种有万亩蔬菜,源源不断地供应着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的餐桌。
大棚装上“智慧大脑”,手机变成“新农具”
走进齐农生态的大棚,一股温热的气息扑面而来。水果黄瓜正在开花结果,摘下一根入嘴,清新脆香。小西红柿长势喜人,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棚内番茄长势喜人。记者 陶辉 摄
大棚内,一块环境采集系统显示屏上,数值不停跳动,包含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指标。
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给大棚装上了智慧大脑,通过手机就能监测到蔬菜的长势。
管理员介绍,大棚内装有多个传感器,配有卷帘控制柜、智能水肥一体机、植物补光灯等智能化设施,可根据作物特性和季节设置相应参数,实现自动或手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使农作物始终处在最佳生长环境中。
齐农生态大棚内。记者 陶辉 摄
邱炳云说,以水肥灌溉为例,传统大棚何时施肥、何时灌溉、施多少肥、浇多少水,都是根据种植经验而定,容易出现超量或不足;智能温室大棚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土壤数据,当土壤水分含量到达触发灌溉数值时,水肥一体机自动浇灌、量好为止。
“智能化种植蔬菜在叶路洲不是个例。”徐珂说,去年7月落户的盛达绿洲农业科技示范园,已建成两座1万平方米的连栋膜棚、4000平方米的智能化立体栽培展示馆,应用大型水肥一体机、智能温控、自动补光等新技术,让蔬菜大棚变身成为“绿色智能车间”,产业园内已然由“汗水农业”迈向了“掌上农业”。
放下锄头进课堂,农民变成技术员
“走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感受到这里真是农业现代感满满。”一随行媒体人感慨道。
徐珂告诉记者,该基地初步建成了集现代农业产业试验基地、特色产业展示发展中心、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孵化中心于一体的“一基地两中心”。
蔬菜装车。通讯员 供图
基地现建有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兼具育苗育种、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研学展示等功能的高端玻璃温控大棚,叶路洲3D地形沙盘,“村村兴”网络直播间、党员之家、一站三会联络点、新型农民培训电教室等设施。
“村村兴”网络直播间。记者 陶辉 摄
同时,按照“抓党建、聚民心、强产业、带民富”的思路,以“组织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农户联心”的四联理念,建立“乡、村、企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党建联盟”,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路径,推动党建工作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共同缔造幸福生活,加快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建设步伐。
机械化作业。记者 陶辉 摄
只有初中学历的吴启楼是新型农民的受益者。从去年9月起一直跟技术员学习,目前管理20余人。“以前洲上种菜靠天,现在有了技术一年四季都能种出高品质的蔬菜。我种过田,打过零工,没想到老了当上了技术员。”说起自身的经历,他感叹连连。
“以后,农民不仅可以像吴启楼一样当技术员,还可以当‘农场主’、创办农业公司。”徐珂表示,镇委、政府将大力扶持农民学习现代的设施蔬菜种植技能,成为本地率先掌握现代种植技术的“技术员”;学习种植、经营、供销等业务,独立承包种植经营若干个设施大棚,成为小型“农场主”。
同时,具备条件的可深度参与园区项目经营,扩大种植经营规模,创办农业产业合作社和公司。
如今,蔬菜种植基地成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香馍馍”,“去大棚做事”成了村民口头禅。
堵城镇一角。记者 陶辉 摄
当下,一座座林立的温室大棚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 “聚宝盆” ,寄托着堵城人对美好生活的新希冀,他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犹如深秋的暖阳格外灿烂。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