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应急响应终止后,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对于扬长补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十分必要。2022年11月8日至12日,襄阳市经历了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现将应急响应工作复盘小结如下,以资后续参考借鉴和反省改进。
一、重污染天气发展和应对过程
受外源传输、不利气象条件及本地排放叠加影响,襄阳市自2022年11月8日凌晨起,空气质量持续恶化,11月8日3时达到重度污染水平。为及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根据《襄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规定,我市于11月8日9时发布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同时启动Ⅲ级响应;11月9日9时升级为橙色预警,同时启动Ⅱ级响应;11月12日10时解除预警、终止响应。
气象条件变化、重污染天气发展和应急响应过程简述如下:
11月1日,集体会商研判认为,11月上旬我市空气质量将逐步转差,决定启动临时管控措施。
7日,集体会商研判,拟于8日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当日,市区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
8日3时起,受北部区域霾污染传输及本地污染累积影响,我市空气质量迅速恶化为重度污染,8时AQI达到237。上午,颗粒物浓度缓慢下降。午后,风力增强至二级,污染程度逐渐下降至轻度。晚间,风速持续减弱,受气流辐合影响,污染物向中心城区聚积,颗粒物浓度持续上升至重度污染。
8日上午9时启动黄色预警,发布应急响应信息。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组织落实应急措施。市大气攻坚指挥部立即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检查。市生态环境局启动内部应急响应机制,集中执法力量下沉一线,督促997家列入应急减排清单的企业实施应急响应并开展现场核查。
9:00 市重污染天气应急第一次调度会议。调度生态环境部门通知企业启动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和驻厂监管、执法检查人员出动情况。
11:30 第二次调度会议。安排检查企业减排措施落实情况,调度全市各地建设工地停止土石方作业的强制性响应措施执行情况。应急响应短信平台继续发布信息,提醒各单位严格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12:45 第三次调度会议。安排应急响应专项执法检查,调度住建、城管等部门开展现场检查,强化道路保洁作业。
14:30 第四次调度会议。调度各县(市、区)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指挥、现场检查进展情况。各地企业、工地减产停产停工基本到位。
17:40 第五次调度会议。调度未严格落实应急减排措施的企业、工地情况,汇总各地检查企业、工地情况,要求各地坚持巡查检查,加强部门联动。调度中发现市区部分路段道路运输污染突出的问题。
夜间,省生态环境厅监察专员冯安龙带领工作组到襄城经济开发区等地突击暗访,省环境执法局在襄阳开展大气执法帮扶。当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派出巡查组143个、621人、车辆161台,检查工业企业1074家、工地177个,各地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现场检查。
11月9日
凌晨至早间有雾,受弱气流辐合及贴地逆温影响,污染物持续累积,空气质量持续为重度污染。日间随边界层上移,污染团抬升,颗粒物浓度逐渐下降至轻度污染。晚间,静稳天气显著,扩散条件转差,叠加本地晚高峰及北方污染前锋影响,颗粒物浓度持续升高。
8:30 副市长张学林召开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紧急会议(第六次调度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要求,全力以赴组织应对。
9:00 启动橙色预警、二级应急响应。
9日全天,副市长张学林带领大气指挥部、生态环境、住建、公安、城管、交通、经信等部门负责人开展现场检查。市大气攻坚指挥部巡查组开展道路交通等现场检查。各地积极督导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
12:30 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应急响应调度会议。要求各地真重视、真管控、真落实,各地政府和部门行动起来,加强工业、交通等污染源管控,分片包干到位,真停产、真错峰、真禁行。
13:15 第七次调度会议。要求严格落实应急响应措施,快速处置违法违规问题,快速追责问责。
夜间,副市长张学林带队检查襄阳大道、樊西高速出口、襄阳南高速出口道路运输情况,协调解决拥堵问题。
晚10时,来自鲁西南、河南中北部地区的新一波强污染团抵达我市,空气污染再次转重。当日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
至10日凌晨2:30,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坚持开展现场检查。
11月10日
凌晨至早间,受强逆温影响,污染物不易扩散,颗粒物浓度持续为重度污染。日间风力较弱,扩散条件较9日更差,尤其上午受北部区域霾污染传输影响,颗粒物浓度持续升高。午后,风向由西北风转为东南风,受污染回流影响,颗粒物浓度下降缓慢。晚间,风向再次转为偏北风,受弱气流辐合及晚高峰影响,颗粒物浓度快速升高后维持稳定,全天空气质量持续重度污染。当日空气质量指数为214,重度污染。
8:30 第七次调度会议。发放“现场检查要点”,安排强化企业、工地、餐饮等方面的现场检查。
10:00 第八次调度会议。省生态环境厅监察专员冯安龙、副市长张学林在市大气攻坚指挥部召开视频会议,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指挥调度、协调督办,坚持上下联动和部门协同,坚决落实好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坚决抓好违法案件的查办处理,监督执纪要跟上。
当天,副市长张学林带队现场检查。
17:00 第九次调度会议。部署城管部门提前组织城管队员到街面管控餐饮油烟,要求各地各部门夜间继续开展现场检查。
各地积极督导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省环境执法局继续在襄阳开展大气执法帮扶。
11月11日
早间至上午风力微弱,污染物不易扩散,颗粒物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空气质量持续为重度污染;下午风向转为偏东风,扩散条件好转,颗粒物浓度逐渐下降至轻度污染;晚间,近地面风向由偏东风转为偏西风,受气流辐合影响,污染物累积,颗粒物浓度由轻度污染升至中度污染。当日空气质量指数为189,中度污染。
12:00 对应急响应行动较慢的单位进行工作提醒。
15:30 第十次调度会议。分析下午至夜间形势,指导交通管控疏导、街面餐饮油烟管控、工地道路洒水保洁等工作。
夜间,继续开展现场检查。
11月12日
3:00 受西北强冷空气影响,风力显著增强,大气扩散条件较好,污染快速清除,重污染过程结束,5时空气质量转为优。
11日晚至12日8时,气象部门组织开展地面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作业6次。省级增雨飞机在我市作业1架次。
10:00 解除橙色预警,终止二级响应。发布公告,发送信息。
11:30 第十一次调度会议。安排指导工业企业有序复产复工,防止违法乱排。
下午至夜间,生态环境系统各分局继续开展现场执法检查。
11月13日
生态环境系统继续开展常态化执法检查。各分局抢抓天气条件,协同气象部门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本轮重污染天气主要影响我市中心城区,11月8日、9日、10日樊城区、襄州区均达到重度污染,11月8日、10日高新区、襄城区均达到重度污染。6个县(市)中,除处于传输通道的宜城市在10日、11日达中度污染外,其他县(市)均处于轻度污染范围。
二、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提前作好准备。提前修订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明确了预警响应工作要求和各地各部门工作职责,形成了简明、科学的应急响应流程图。各领域明确了重点管理对象,将全市997家工业企业纳入应急响应清单管理,工地、道路、餐饮街区等应急响应管理对象都有较为完备的清单。提前准备了启动各个级别预警和应急响应所需的文件、信息、新闻发布稿的模板。
(二)密集会商研判。11月初,根据空气污染逐渐加重的形势,启动了临时管控。11月6日、7日两次会商空气质量形势。11月8日晨,鉴于北方重污染团提前到来,会商后迅即启动了黄色预警。11月9日上午,进一步升级为橙色预警。响应期间,对空气质量数据进行15分钟研判,及时会商走势,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11月11日下午,根据运动路站点15分钟值回升的异常苗头,调度排查污染源,发现并制止了站点旁300米处的一处喷涂作业,消除了异常影响。
(三)市县联合调度。应急响应期间,市指挥部和市生态环境局召开了11次调度会议,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同步实施应急管理,实现了联调联动、联防联控。11次调度会议有综合统筹指挥,也有点对点精准指导;有趋势分析,也有复盘小结优化。随着应急响应的深入,联动合力不断增强。公安交管部门强化了路面执法查控,及时解决了货运车辆违禁、拥堵的问题;乡镇、街办参与餐饮油烟等城市面源污染防控;气象部门调动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驻点守候,待机作业;市直机关工委倡议绿色出行;第三方技术力量全程参与,发挥参谋作用。
生态环境部门动员企业加大错峰、减排力度,为改善空气质量作贡献,一批减排减产的企业主动实行全线停产停工。运用新媒体手段,宣传形势和政策,发布公众指南,动员社会力量主动减排,支持应急响应工作。
(四)党政领导坐镇指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应急工作作出明确、严肃的指示要求,市政府分管领导坐镇指挥、现场检查。市大气攻坚指挥部、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全过程指挥调度、督促检查,提升了应急指挥的时效性、有效性。党政领导统一指挥,有效调动了应急管理资源,增强了部门主动性、执行力。
(五)强化现场检查。应急响应时间紧急,点多面广,要在最短时间内让全社会、各方面落实,离不开现场督促检查。首先检查信息发布、传达,督促各单位启动应急响应;应急响应初期,重点检查减产、停产、停工等减排措施落实情况,检查有无漏管脱管失控的对象。同时,检查各地应急指挥和应急管理工人落实情况。制定现场检查要点,行业分线、区域分片同时开展应急管控,现场发现的问题即时交办处理。
(六)因应情势及时调整。应急指挥调度要求和措施,紧随形势变化而及时优化、调整,由重及轻,由急到缓,全面部署,重点督导,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污染稳定有序地降下来。在落实了企业强制减排措施后,立即将管理重点转向工地、道路、园区扬尘。交通污染是我市PM2.5污染的主因,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针对交通污染突出的问题,公安部门组织力量整治襄城南片夜间货车闯禁、超载、飞扬撒漏问题,疏导襄城东街、高速公路出入口车流,解决拥堵问题,货运车辆运行有序,道路污染明显减轻。
(七)强化责任追究。对不执行应急响应要求的违法行为,立即制止,立案调查,快速处理,警示后续发生。此次应急响应期间,生态环境部门立案查处未按要求减排的企业5家,查封1家,关闭1家。住建部门对未落实应急响应措施的7个工地的建设单位立案查处。对落实应急响应要求不力的单位,市、区纪委监委同步跟进、全程监督、及时追责。市大气攻坚指挥部对指挥调度不及时的地方当即进行了工作提醒。各现场检查组发现的问题,均一案双交,既交查处整改,又交问责追责。
三、需要优化和改进的措施
(一)强化会商研判。冬春季重污染天气易发期间,要常态化关注天气、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研判污染风险等级。生态环境、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上风向、传输通道、重点区域的趋势状况,及时会商提出响应意见。在传输通道上游城市出现中度以上污染时,以及重污染天气期间,每天至少会商一次。在风险等级、污染程度研判上,要充分考虑本地污染叠加的影响。在重污染天气风险研判上,还要充分把握气象条件、地理环境对污染传输、扩散、持续性的影响。襄阳四面环山、出口通窄的地形,极不利于污染消散;秋冬季、春末夏初经常出现的高湿、静稳、逆温、弱风、风向紊乱的气象条件,容易推高污染程度;中心城区交通、工业污染集中,易致污染物大量累积叠加,导致本地污染经常高于周边城市;交通、能源、工业因保障发展的刚性需求,使得减排慢、减排难、减排不彻底成为应急响应的阻力。
(二)强化指挥调度。完善应急响应指挥平台和体系,坚持党委、政府领导统一指挥,组织各地和生态环境、气象、住建、城管、交通运输、公安、纪委监委等单位,按职责迅速落实应急响应管理措施。各地、各部门分管领导要以应急的状态,保证时间、精力,亲临一线,及时调度,确保充分有效动员、快速响应处置、严格精细落实,快速调整优化应对措施。在统一指挥调度之下,各单位要结合本地、本行业实际,主动创新性落实。
(三)快速联动响应。“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应急响应工作涉及各地和近20个部门,点多、线长、面广,措施细,要求严。只有减排措施得到全面、充分、严格、准确落实,才能起到较好的减排效果。各单位要迅速开展现场检查,督促落实响应措施。启动应急响应后,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电话通知所监管联系的企业,明确减排措施要求,2小时内到厂监督指导企业落实强制性减排措施。住建部门管理人员应通过短信、电话、微信群等方式,立即通知工地建设单位落实响应措施。城管部门对道路扬尘防治、渣土清运、餐饮油烟等部位实施现场监管。交管部门应增加执法频次和执法人员数量,组织落实重载货车禁行、绕行等交通管理措施,特别是增加街面警力,加强交通疏导,管治。
(四)加强业务培训。在平时,各管理单位应开展全员培训,准确把握不同行业的响应措施要求,熟练掌握现场检查方法。要针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溯源、分析、处置、检查的业务培训,做到人人都是“火眼金睛”,让假应急的行为无处遁形。应急指挥调度人员要重点研究联动协同中的短板弱项,及时补齐;对明显漏项的应急领域,要迅速研究解决。要特别注意防止一些单位在减排上弄虚作假,以侥幸心理、欺骗手段蒙混过关。
(五)强化责任追究。应急响应是依法实施的管理行为。迅速查处、制止未执行应急响应措施的违法行为,可以有效警示后续违规行为,防范“破窗效应”。发现的违法问题要现场交办、立即处理;应立案的当天立案;须实施查封扣押的,应迅速实施,保证时效性和合法性。依职权应由其他部门处理的问题,要立即移交。对责任单位和党员干部履职不力的问题,要迅速追责问责。对各地应急响应指挥调度组织存在问题短板的,应立即指导、提醒、纠正、补齐短板。
(六)有序复工复产。在空气质量明显稳定改善达到解除预警条件后,要及时解除预警、终止响应,并及时公告。复工复产初期,各单位要安排组织现场检查,防止污染问题故态复萌。通过应急响应的强化监督,来促进平时依法监督效能提升。对应急响应期间存在的问题的,要重点监督,整改和处理后逐步复工复产。
(七)加强能力建设。要利用技术能力和手段,密切关注污染形势、数据变化,分析异常变化的原因,快速准确溯源,消除突发不利影响因素。平时,要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智能监管手段,才能保证急时有策可对。要增强环卫作业能力,保障道路清扫作业增量需求。完善远程监管资源,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快速反应、远程监管,提升效率,实现有效覆盖。做实平时工作,加快推进环境治理,清理整治“散乱污”片区。强化日常监管,提高守法水平,增进生态环境保护共识,促进社会各方共保共治共建共享,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