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尘埃落定》
根据阿来获茅盾文学奖同名作品改编
讲述了历史上最后一个
藏族土司少爷的传奇故事
这是继川剧、舞剧等
多种艺术形式之后
《尘埃落定》首次以歌剧的形式亮相舞台
人物重构
通过典型化塑造人物性格
增强歌剧艺术表现力
序曲响起,大幕拉开。一个偷麦琪土司家罂粟种子的外族人被逮,拉下去砍了头。山上,麦琪土司家的傻子二少爷与侍女卓玛谈情说爱,歌声委婉动人。二少爷的一群伙伴在一旁打趣逗乐,母亲出场,怒斥卓玛与二少爷嬉戏玩耍……与小说中充满神秘与超现实色彩的二少爷不同,编剧冯柏铭和冯必烈父子对二少爷重新进行了定位,使其变身为一个有着“烟火气”的主人公——纯真善良、对爱情忠贞、对事物有判断的富家子弟。
对于其他人物的设定,编剧也有很多新设计。剧中除二少爷外,麦琪土司、大少爷、土司太太、桑吉卓玛、索朗泽朗、银匠曲扎、行刑者小尔依、塔娜等一班人物,都被塑造得鲜活而又真实,均带有明显的性格特征。
艺术创新
立体化运用藏族元素
真实再现康巴藏区景象
小说是文字的艺术,歌剧是音乐的艺术。如何给文字插上音乐的翅膀,是歌剧《尘埃落定》创排的关键所在。当第一幕中藏族音乐唱词“呀啦哩嗦”响起时,《尘埃落定》所呈现的藏族味道扑面而来。
在剧中,作曲家孟卫东以民族音乐为主线,运用独唱、合唱、重唱等演唱形式,在配器等作曲手段中,融入西方作曲特点,使其丰满而厚重。“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如歌、如吟、如诗、如画,蝶儿摇曳了花香,摇曳了花香,是谁在把谁,把谁牵挂……”作曲家选择带有鲜明藏民族风格的带清角的五声调式,将这段名为“情话”的二重唱写得缠绵、纯洁。
歌剧《尘埃落定》不仅在故事情节、音乐上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设计,在舞台、灯光、布景、道具等方面也进行了创新。暗淡的灰是《尘埃落定》舞台的主色调,整个舞台看上去神秘、厚重又丰富多彩。舞台上这座官寨的原型,就是有名的马尔康卓克基官寨,通过这样的安排反映藏区生活,同时也传递出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隐喻。
赞誉不断
创作出让大家唱得出
看得懂的民族歌剧
2019年初,《尘埃落定》在福州海峡文艺中心,完成“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周”首秀。在随后的专家研讨会上,87岁的歌剧表演艺术家乔佩娟也发出了类似的感慨,她说:“昨天欣赏了《尘埃落定》后真的非常激动,我的耳朵很久都没有听到这样的歌剧音乐了。”乔佩娟说,作曲孟卫东写出了“真正的有突破的歌剧音乐”,能够根据演员的特点让音乐既符合人物性格又保持风格,还能在声乐技巧上有变化,“我不仅佩服,我还很感动。”
“用美声的技巧来演唱民族的东西,还能精准把握整体风格,非常难得,有这样一支队伍很不错。”乔佩娟说,与某些作品中演员“不动心、不动情,声音色彩非常单调”的表演相比,《尘埃落定》的主演们在感情表现、声音色彩等方面可谓出色。
“这部歌剧的光芒是遮掩不住的,它符合我认为的经典大歌剧的特征。”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孟冰认为,《尘埃落定》非常好地回答了剧作家在歌剧创作上有过的争论和困惑,诠释了戏剧理论中一些带有方向性、原则性的问题。“歌剧《尘埃落定》的创作跟民族、跟祖国的命运相通,有对人类最基本、最根本问题的回答和追溯。”
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王祖皆称赞《尘埃落定》是一部具有整体艺术美的歌剧。他认为,这部戏作为剧作家为音乐写戏、作曲家为戏写音乐,提供了一个范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