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我与劲牌的故事

【我与劲牌的故事124】28年再回首,枸杞依然那样红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7日08:48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劲牌故事专栏栏图.png.png

去年7月13日,我与同事前往宁夏中宁考察枸杞基地,到达中宁后,又坐车一路往东,从县城到郊区,从村落到荒滩,伴随着车辆在一片荒芜之地漫长地左拐右转,一片绿洲进入了视野,终于到了公司枸杞种植基地。当我们穿梭在万亩枸杞园,沉浸式体验了枸杞从枝头到工厂、从鲜果到枸杞原浆、从浆果到干果的全过程。枸杞鲜果的香甜让人不由地想起28年前初见“宁杞1号”的情景。

e8c499094f906be4c608db8fe175b76f.jpg

只身塞上江南,初见“宁杞1号”

因枸杞子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功能,同时能起到很好的滋补效果,1992年公司决定开发枸杞酒。一番研究后,考虑到运输和贮存,1993年底,公司决定从产地直供枸杞干果。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记载:“全国入药杞子,皆宁产也”,意思是宁夏盛产枸杞。但那个时候枸杞购买信息还不发达,我们从一些报纸杂志上了解到“宁杞1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选育的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枸杞新品种,在宁夏银川芦花台园林试验场有引种大面积栽培。于是我们找到该试验场的联系方式并通过电话进行了初步业务洽谈。

1994年元旦后,公司决定派我前往宁夏采购“宁杞1号”。那个时候我刚参加工作两年多,还没有单独出过远差,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怀里揣着公司财务开的空白支票,一个人就启程前往宁夏银川。

那个年代没有高铁,也没有直达火车,需要坐绿皮从武汉到西安转兰州,再从兰州到银川,终于在三天后抵达银川。

住宿安顿下来后,我找到了银川芦花台园林试验场,到达目的地后,场长热情接待了我。随后,业务人员带我去了他们枸杞种植园、加工场地及仓库。由于是省农科院的“园林试验场”,这里种植的枸杞品质让人惊艳,个大、皮薄、肉多、籽少,是妥妥的“红富美”级别。就这样,我们现场就敲定的规格、数量,再请对方协助找一位当地司机及性能好的车子,约定第二天上午来装车、过磅、办理付款手续。这次采购的经历十分顺利,无论是枸杞的产品情况,园林试验场的严谨,亦或是西北人的耿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飞雪如烟落霜衣,西风抚羽驭风归”

园林试验场方当天下午就电话告诉我,说找好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司机,他说自己开车进过西藏、翻过天山、南下广州、西至阿拉山口、东至大兴安岭,确实让我对这车枸杞平安顺利回到湖北充满了信心。第二天一早,装好5吨枸杞后,准备出发。

出发前,我们还去买了一些路上吃的干粮之类。那个时候,泡面之类的东西还没有普及到随时随地能买到,当地老百姓习惯于自带一种叫“馄馍”的宁夏烤馍,这是一种比较费牙的干粮,吃的时候需要用力掰开或者用刀切开,用开水泡开食用。在接下来的行程中,确实解决了我们不少的“不时之需”。

从银川出城后,一路向南开了3至4小时后,沿着国道109穿过中宁。通过前期与园林试验场的沟通,我了解到“宁杞一号”是从中宁选育的。心想,中宁,我们迟早得去一趟,也算是寻根之旅吧。

实际上,一年后的夏季,我就到了中宁。那里的繁忙的枸杞交易市场、街道两边林立的枸杞销售公司、北往南来装满枸杞的运输车辆让我见识到中宁枸杞产业的繁荣。自那以后,公司便与中宁的枸杞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银川到中宁一路还是阳光明媚,再向南经344国道,进入固原后,随着天色越来越晚,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

跟南方的雪不同,这里的风裹着雪花,像尘、像雾、又像沙。就着夜色,车子驶上了六盘山地界,看着车窗外雪花飞舞的情景,不由得想起毛主席那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缅怀那段难忘的光辉岁月,今天有幸从伟人走过的路上经过,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六盘山上风吹雪,玉树枝头蝶舞窗”,白雪笼罩下,前方的路被大灯照得更加敞亮。这一晚,我们夜宿平凉路边小镇。

第二天,我们顺利转国道312一路东南前行。翻山越岭经长武、彬州市,中午到达永寿县,永寿是“中国柿酒之乡”。快过年了,借着“杮杮如意”的吉祥兆头,我赶紧买了一些柿饼,准备带回家去也给奶奶尝一尝,估计她老人家一辈子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杮饼。

事实上,就在我这一次出差的第三天,我的奶奶就因病去世了。由于那个年代通讯不方便,家人无法联系上出差在外的我,因此,我未能为她老人家送终。出差结束后,回到老家的我亲手将杮饼供祭于奶奶坟前,略表哀思!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永向前”

过永寿县,绕城西安,下午较晚的时候,我们到达一个叫蓝田的地方。这里有着一段地势相当平坦的“蓝田平原”,车行走在这里,感觉回到了江南。

经历蓝田短暂的调整及坦途行路,我们迎来了本次旅途最值得记忆的一段行程——翻越秦岭。从蓝田翻越秦岭到达商洛地区,而后沿着丹江河上的商州、丹凤、商南等县城,进入河南南阳盆地,再往南到达荆襄平原。著名的“蓝关古道”也正是在此,是古代沟通秦楚两国的重要通道。从海拔500多米的蓝田平原上,短短几十公里海拔上升1000多,强度可想而知。唐代韩愈有诗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从蓝田平原到达秦岭脚下开始爬山时,气温逐渐降了下来,随着山路的爬升,雪也越下越大,路面从泛白开始积雪,不少司机都停在路边开始更换防滑链。我们的车沿着盘山公路渐入秦岭的深处。在晚上八九点的时候,我们驶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山路段,看着路边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人,一只手拎着马灯或手电筒,另一只手拎着一个锹之类的农具在路边走动,感觉很是奇怪。深冬的夜晚,天寒地冻的,九点钟不在家里面休息,在外晃荡,这是要干什么?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这个时候,司机一声不吭,紧握方向盘,慢慢在前进,更是将这种紧张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突然,我们的车速明显开始慢了下来,司机突然开口对我说:“赶紧下车!”我还在犹豫蒙圈时,司机又大声喊了几句:“快!快!快下车!”这时,我们的车完全停了下来,我感觉车子不断向山路左边滑动。

漆黑的山路,我不知道山路左边是什么?是大树还是岩石?是山沟还是悬崖?从没见过这阵势的我终于反应过来,是车轮在雪地上打滑了!我脑袋里面蹦出来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如果翻车了,我们这一车枸杞怎么办?十几万块钱呢!慌忙从右边车门下了车,漆黑之中赶紧双手向路边摸去,下意识地希望能抓到石头或木头什么的,可以将车轮顶住。可双手之下,路边只有厚厚的雪。稍适应夜色后,借着微弱的灯光,看到不远去有一堆黑乎乎的东西,连忙跑过去用手去抓,不料却是路边的一个柴堆,里面有杂草及荆棘,有感觉手指尖猛然一麻,不管三七二十一,抱起一堆柴火,就塞向车轮下面。慌乱之间却发现,车子似乎已不再滑动,停在左边的路肩上。

缓过神来一看,司机还在车上,车辆边上多了一个人,这正是刚才看到的在路边一手拎着灯、一手拎着锹的人。只见他的锹上面空空如也,车前轮周围有散落的沙土。惊魂未定的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到底是黄土起了作用,还是路边摩擦力增大阻止了车辆的滑动,但感觉我的那捧柴草估计是没有起到多大作用的。

稍加喘息,手指尖及手掌上传来了一丝疼痛,借着灯光,发现是扎了几根刺,衣裤上也粘着雪及泥土,估计刚才那十几秒钟,连滚带爬,乱了阵脚。司机赶紧下车将防滑链取出来,几番操作装上防滑链。在向路边那人再三感谢后,我们接着赶路。

多年后,回想往事,我想再次感谢那些半夜还在路边巡逻的人。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普通山民还是山路管理人员。我们都要向他们表示深深地感谢,他们是秦岭的守护者!

这天晚上,我们走出了封冻路面后,没敢过多地赶夜路,在秦岭深山路边找家小店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接着赶路。中午时分,我们终于翻过了秦岭山口,车停在山口上稍作调整休息。风吹得车辆一阵阵晃动,路面的雪如流沙,我们坐在驾驶室内,啃着冻得跟石头一样硬的干粮——馄馍,南望逐渐矮去的南阳平原,遥想荆襄大地,心里大声喊:“我们马上就要到家啦!”

随后的行程,行云流水,经南阳、转枣阳、随州、武汉回到了大冶。8天7夜,行程三千多公里,到家时,已是腊月初九,空气中都弥漫着过年的味道,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仓库门前发往全国各地的装酒货车穿流有序,整个厂区一派欣欣向荣,祥和温馨。至此,劲牌公司首批产地直供枸杞“宁杞1号”完美收官!

28年后,徜徉在宁夏中宁的劲牌枸杞基地,当年的小伙子已变成中年大叔,枸杞品种从宁杞1号到了今天的宁杞10号了,产地从银川又回到中宁。在我心里,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品种如何变化,从“枸杞红”到“劲牌红”,是公司70年奋力前行,始终不忘初心,以匠心精神把关每一道工序的坚守所在。

作者:刘胜华(黄石大冶)

征集启事:“我与劲牌的故事”征集以文字、图片、视频形式为主,内容积极、健康向上。作为知晓劲牌或劲牌产品的人士,讲述其眼中的劲牌,或自己和身边人与劲牌结缘的动人故事。通过自己与劲牌的故事,展现自己对企业品牌或产品的认知,对劲牌文化、发展理念的理解,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期望与祝愿。征文作品投稿可通过荆楚网微信菜单栏“我与劲牌”在线上传word文档作品,图片可插入Word内上传,文件不超过4MB。若文件过大,可通过邮箱投稿:wyjpdgs@163.com。投稿作品务必备注作品标题、作者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所在城市信息。征集截止日期:2023年4月28日。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