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通城教师扎根大山42年,只为更多“山里娃”走出去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8日20:52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田城 通讯员 郑森林 吴彦儀)“我们这代人小时候读书条件太苦了,留在家乡教书,就是想让孩子们能接受到良好教育,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成为社会有用之才。”5月16日,通城县麦市镇黄龙完小教师胡新苗说。

1980年,胡新苗高中毕业,放弃在外优厚的待遇条件,毅然回到家乡通城,来到处于穷乡僻地的通城县乡村小学任教。

教学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教师工资待遇较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些都没有成为他放弃回乡育人的原因,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踏上了这条艰苦漫长的乡村教师生涯。

“问心无愧,教好每一个孩子”

“农村学生很不一样,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甚至是孤儿,教学上必须细心细致,方式得有所改变。”

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胡新苗因才施教,给每位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模式,用以旧导新、反问式、推理式、趣味型等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吸引孩子们课堂注意力。

课后的他,时常把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一对一辅导,对他们各自掌握薄弱的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举一反三。

他说:“坚守和初心,就是对得起本职工作,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孩子,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

“自己淋过雨,就想给孩子们撑伞”

“我们这代人读小学的时候,教室都是借别人家的空房间,一天两餐只能喝很稀的粥水,伙食偶尔好一点,就加点红薯,经常饿肚子。除了上学,还要帮家里干农活、砍柴、担水。”胡新苗的上学之路,是记忆深处最不愿打开的一段往事。

工作后,他勤俭节约,始终放心不下那些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经常进行重点家访。

“有些家庭贫困无法上学的孩子,我作为老师真的看不下去,会心疼,会帮孩子们交学费。学费并不贵,可是就是那么点钱,就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胡新苗每月工资完全不顶家用,他孩子读书也只能向亲戚好友借钱。尽管如此,他还是竭尽所能去帮助那些困难的孩子,送生病的孩子治疗,帮孩子们补课,给孩子买学习物品。

有些孩子家住深山,车进不去、路不好走,他就背着包提着牛奶一步一步,走到困难学子家中询问生活情况、宣传助学政策,给予孩子们更多鼓励和肯定,跟家长讨论孩子成长学习的方方面面,促进家校齐心协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助孩子们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一张简陋的木床、一个简易拼装的衣柜、一个老旧的木柜,就是胡新苗的房间。

一直到现在,胡新苗的物质条件也很清苦。

他却说,“我很满足,国家政策真的好,教师工资待遇提上来了,教学条件也是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了,孩子们吃得营养又健康,有专门的运动场地,更不会有因为家庭原因辍学,跟几十年前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

“尽心竭力,站好最后一班岗”

黄龙完小是麦市镇最偏远的小学,交通不便,多为山区,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缺少智能化教学设备和标准化活动场地,胡新苗在这所学校任教至今已29年。

“有些孩子来学校前是面黄肌瘦的,来到学校后,长好了,长壮了。”

2022年初,临近退休的他不仅是代课老师,也是学校事务管理者,主管后勤食堂。食堂菜品都是他亲自到菜市场选购,后厨做饭也是他亲自监督,确保孩子们吃的开心家长放心。

2022年初,在给学生们买菜的路上,胡新苗被一辆小车撞到,腿部受伤,走路极为不便。

“当时学校搬新校区,需要干活,胡老师不顾腿痛,自告奋勇连续搬了12天教学设备。”

黄龙小学吴浩宇校长感动地说,2022年下半年,胡新苗在家中劳动时不慎从3米多高的屋顶摔了下来,脚跟骨裂,在家休养期间一直记挂着学生,不听家人劝阻,忍痛坚持上讲台。

“人老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了,但我从没有消沉过,要为党和人民站好最后一班岗。”胡新苗说。

从教多年的他脊椎,咽喉疼痛,岁月将他从当年的青年小伙打磨成现在的“小老头”,虽身体逐渐衰老,但心却从未变老褪色。

临近退休之际,他仍坚持带几门主课。“我和他几十年老同事了,他是真的没得话说,既代课又管后勤,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真的是难能可贵。”黄龙完小何礼祥老师说。

胡新苗先后被评为先进师德标兵,荣获咸宁市最美乡村教师称号、湖北省农村先进教师称号。

“我对孩子唯一的心愿,就是将来学业有成之时,能够反哺家乡、反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

从1980年9月份参加工作起,他任教42年累计带班学生约1680人,他的学生里,有当医生、公务员的,有做生意的,也有同胡新苗一样选择教师这份使命神圣职业的。

42年如一日,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教育当中,成为乡村教育的“护灯人”;

42年,他本着良心,用心用情去教好每一个学生,成为乡村学生的“点灯人”。

【责任编辑:姜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