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省直资讯

共享考古成果 赋能美好生活——武汉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正式举行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0日18:18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叶恒 实习生 刘熙彦 叶鸣 通讯员 武文旅)6月10日上午,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武汉博物馆承办的“共享考古成果 赋能美好生活——武汉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在武汉博物馆举行,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进、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兴元、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然出席活动,武汉市各区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江汉区邬家墩小学部分学生参加了活动。

此次主场活动聚焦武汉考古研究成果,用出土文物讲述武汉历史,包括《武汉地区出土文物精品展》、“考古体验空间”公众考古体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博物馆里‘玉’见美好”等具体活动。《武汉地区出土文物精品展》遴选武汉地区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文物89件(套),包括陶器、青铜器、漆木器、金器、瓷器等,代表器物有“公大史”青铜方鼎、丁家咀楚简、彩漆鼓、彩绘长颈陶壶、青瓷莲花尊、白釉花口碗、蓝釉描金鸡心执壶、青花瓷云龙纹高足碗等,从考古发现的角度还原武汉地区历史文化演进脉络。

“考古体验空间”公众考古体验活动是本次主场活动的一大亮点,将黄陂张黄家湾墓地92号墓整体“打包”搬迁至室内,现场展示考古清理过程,洛阳铲、手铲、全站仪、RTK等考古工具和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知识图片,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真实的田野考古发掘现场,体验考古学魅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博物馆里‘玉’见美好”活动以武汉博物馆馆藏出土玉器为载体,深入阐释中国玉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活动现场,邬家墩小学的学生们化身“考古迷”,仔细观察活动中展出的文物、考古工具,认真聆听考古工作人员讲解展览和考古知识,纷纷表示对武汉历史有了更深地认识,特别佩服古人的智慧,对考古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武汉市还将举办《传承文化瑰宝  爱我锦绣中华》图片展、“历史的回望”沉浸式思政课、“文化遗产在线答”微博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共享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感受英雄之城武汉的独特魅力。

武汉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武汉经开区纱帽山发现的晚期智人头骨化石,将武汉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至距今五万至三万年。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存相对丰富,属于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武昌区放鹰台、新洲区阳逻香炉山、黄陂区铁门坎、江夏区潘柳村遗址等,构建了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完整的武汉地区史前文化序列。黄陂区盘龙城、鲁台山、郭元咀和武汉经开区纱帽山等商周时期遗存,蔡甸区熊家岭东周墓,江夏区丁家咀战国楚墓,新洲区汉墓,江夏区湖泗瓷窑址群,黄陂区周家田元墓,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明楚王墓等考古发掘项目,出土了大批历史实物和文字资料。这些考古发现为研究武汉地区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也生动形象地绘制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近年来,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明楚王墓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盘龙城工作站、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明楚王墓考古工作站正式挂牌,盘龙城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精品奖”,武汉在文物保护利用和考古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举办此次“共享考古成果 赋能美好生活——武汉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和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旨在进一步丰富群众历史文化滋养,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责任编辑: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