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烈阳高照,夏日苦长。
在鄂州市南浦路一栋小院里,一位老人正在凝神远望,老人虽头发稀疏,但身子骨还算硬朗。
他叫陈志胜,1983年鄂州建市之初,他担任鄂州市副市长。谈起鄂州建市那段峥嵘岁月,老人不由得容光焕发,精神抖擞:
“鄂州市诞生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正值全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改革开放日益成为新的时代潮流。”
陈志胜近照。(记者 金康 摄)
厘清“三个兄弟”间的财税关系
陈志胜,1931年出生,黄冈武穴人,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4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建市前,陈志胜先后担任鄂城县计委主任,县革委会副主任、县长。
1981年,国务院下达两个文件,要求加快建立省辖市来管县,逐步取消地委行署,条件是城市人口5万以上,工业产值5亿元以上。
鄂城虽有鄂钢、水泥厂、肉类联合加工厂等三大企业,但不具备建立省辖市的条件。加上一江而隔的黄州镇,于是两地各取一字合名为鄂州,黄冈向上级申请建立省辖鄂州市。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鄂城县和鄂城市,设立鄂州市。同年10月,湖北省委下发文件,正式宣布鄂州首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组成,黄冈地委副书记朱邦俊兼任鄂州市委书记,周朗溪担任鄂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志胜则担任鄂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财贸,兼管文教卫。
“文件上也许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但随之而来的协调沟通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陈志胜回忆道,“这就好比几兄弟搭伙过日子,首先要摸清楚自己的家底。”
建市之初,鄂州市由鄂城市、鄂城县、黄州区三个地方组成。一开始各地都是“分灶吃饭”各顾各的,现在整到“一口锅”里了,就涉及到怎么分配问题。
怎么分配?重点是厘清鄂城市、鄂城县、黄州区之间的财税关系。因为关系到大家的“钱袋子”“米袋子”,资产多算一点、少算一点,获得感就大不一样。县、市、区之间,常常为了护住一点家底,争得面红耳赤,吵得头破血流。
作为分管财贸的副市长,凭借超强的记忆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陈志胜带领工作班子,磨破嘴皮子、拨烂算盘子、跑坏车轮子,足足花了四个多月时间,才将一团乱麻的财税关系厘清,为新成立的鄂州市开展后续工作,奠定了重要经济基础。
1984年元旦清晨,鄂州市人民政府悬挂行政牌,堪称建市第一典。图为市长周朗溪(中)、副市长陈志胜(左)、副市长吴德志(右)在仪式上。(图片来源:文明鄂州)
搭起鄂州四通八达的公路骨架
建市之初,各个部办委局相继获批成立,由于办公场所紧张,工作人员租借招待所、旅社办公。
“现在说起来,可能很多人还不敢相信,鄂州全市仅有一个150平方米的会议室。”陈志胜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倒也“不讲究”,全部是“拎包办公”“移动办公”“游击办公”,走到哪里,就到哪里办公。
为了解决办公场所问题,1983年年底,鄂州市决定在明塘路两侧分别建设一栋四层半的办公大楼。快马加鞭下,1984年年底,两幢办公大楼建成投用。
相比较办公场所而言,市民的出行条件艰苦,更是让领导们忧心忡忡。1983年建市之初,鄂州市只有“两条半路”,两条路分别为武昌大道和建设街,半条路为坑坑洼洼的江碧路。
陈志胜回忆,建设街是鄂州市城市主街,长度1500米,节假日人潮涌动,最为繁华,街上各种商店一应俱全。街道三分之一为水泥路面,三分之一为青石板路面,三分之一为砂石路面。
当时鄂州市交通现状让人堪忧:市内乡与乡、乡与市、乡与区都没有相通的路,前往梁子湖区还得经过黄石铁山区,到杨叶也要经过黄石,绕得太远。道路多为“断头路”“泥巴路”“飞沙路”,群众出行极为不便。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下,陈志胜四处筹措资金,规划修建了鄂州到黄石,鄂州到大冶两条市际公路,规划修建江碧路、文星路、凤凰路等,将鄂州的公路骨架搭建起来,方便市民出行。
解决全市“东乞西讨”用电难题
作为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鄂州市工业家底厚实。
建市之初,鄂州市重工业有鄂城钢厂、水泥厂、机械厂、煤化厂,轻工业有纺织厂、食品公司、百货公司、鄂城肉类联合加工厂等,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化水平高。
但与厚实的工业家底相比,鄂州的电力资源十分匮乏,所有用电都只能依靠周边城市供应,没有自主权。黄石市供应鄂钢、鄂州城区百姓用电,大冶供应梁子湖用电,武汉市供应葛店、左岭用电。
陈志胜说,用电就要四处求人,西到武汉,东到黄石,北到黄冈,南到大冶县(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处处都要去求人。即便如此,在用电高峰期,这些城市只能优先保障本地区供电,再向鄂州供电。
鄂钢是用电重点保障工业,为保障鄂钢生产,居民家中经常停电。鄂州城市供电建设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陈志胜多次前往省电力局,争取政策、争取资金,最终促进鄂州城东11万千伏变电站,一举解决了鄂州城区居民生活用电难题。
为了用电,要到处找熟人、找关系、找领导。刚刚解决城市用电问题,梁子湖区用电难题,再次被提上议程。
梁子湖区电力供应来自大冶。大冶也是一座工业城市,用电高峰期,电力部门优先保障本地区用电,根本无力供应梁子湖。演变到后期,大冶电力部门只能保障梁子湖地区晚上12时至次日凌晨6点供电。为此,居民家家户户常备蜡烛、煤油灯照明。
更糟糕的是,一旦遇到水灾,由于经常性停电,积水无法及时抽排,大量粮田被淹,梁子湖区10万人民群众意见极大。当时群众编了个顺口溜:“太和县,太和县,白天停水,晚上停电”。
鉴于此,陈志胜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后,前前后后无数次前往省电力局争取项目、争取政策、争取资金。1986年,沼山22万千伏变电站项目正式动工,历时三年建成投用。
陈志胜高兴地说,沼山22万千伏变电站项目,对于鄂州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既理顺了鄂州市电力线路,统一鄂州的电网,又让鄂州具备自主供电能力。
随后,鄂州又在葛店、樊口等地增设了几个11万伏的电站,彻底解决了鄂州供电“四处求人”问题。
助力湖北最大火力发电厂建设
1985年,在鄂州市委、市政府决策主导下,鄂州市开始谋划筹备建设火电厂。该项目由省里主管,具体建设由鄂州负责。
省里的计划是,充分利用日本10亿元协议贷款,购买日本先进的锅炉系统、发电机系统、汽轮机系统,同时利用日本先进火电厂技术,将鄂州电厂建设成为湖北省最大火力发电厂。
1986年8月,省政府决定在鄂州召开建设火电厂的初步可行性研究会议。1987、1988年湖北省又在武汉召开鄂州电厂可行性研究会。省计委、华中电管局、省电力局、华中电力设计院、省建设厅、水利厅、地震局等部门的专家领导都来参与评审。
经过三次评审,湖北省最终把厂址建在鄂州葛店黄矶村。
鄂州电厂第一期工程是2台3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第二期工程是2台6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第三期工程是2台10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在建)。三期工程完成后,其装机容量280万千瓦。
作为上述重大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即便已年近花甲,但陈志胜踌躇满志、干劲十足。他坚信,鄂州电厂是湖北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选址鄂州不仅能带来大量税收,还能带来不少就业岗位。
而且,在他看来,从更长远考虑,鄂州电厂的建成对武汉市、湖北乃至华东上海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陈志胜介绍,当时鄂州电厂初步选址为三个地点:葛店、燕矶和黄柏山三个地点。鉴于火电厂煤灰堆积处理等难题,最后选址葛店。
1995年,葛店电厂一期工程建成。遗憾的是,虽然付出了大量心血,但陈志胜并没能亲自参与、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工程在建期间,1992年,按照组织安排,陈志胜从领导岗位上退休。
“在鄂州工作的30多年时间里,我见证了鄂州的高速发展、快速崛起。在退休后30多年时间里,我更是有幸见证花湖机场腾飞等多件大事。”陈志胜说,相信鄂州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策划:邹霞、熊爱玲、胡晓炎
统筹:吕鉴蕾、陈稳定、陈灿
记者:王焱尧、阮琼、陶辉
摄影:金康、曾达飞
致谢:鄂州市委老干部局、鄂州市档案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