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魅力湖北口 产业聚动能 ——湖北口回族乡高质量发展记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7日08:53 来源: 十堰日报

记者马会骏李平王立杰纪枫波曾雨潘世新贺厚铨

湖北口回族乡

湖北口回族乡位于郧西县境内西北边陲秦岭南麓,三面环陕,一面归鄂,是湖北省唯一以“湖北”冠名的地方机构。1984年被省政府划为革命老苏区,1986年4月湖北口回族乡正式成立。全乡版图面积251.62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小组,7217户,22963人,有6个回族村。是湖北省5个回族乡之一,十堰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也是重要的省级边贸口子乡镇。

湖北口礼赞

鄂陕风情拂边关,

天堂凤凰嵯峨间。

石林峰回过重岩,

满地烟岚染山川。

举火燎天振泗峡,

拓荒铺绿绣家园。

且将深情种厚土,

铮铮风骨留大梁。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这里就是当年红二十五军军部和鄂豫陕省委驻扎地。”7月22日,陕西陈先生一家在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游玩,驻足小新川村6组何家大院,瞻仰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记忆。

风云激荡,岁月峥嵘。1935年1月19日,红二十五军主力由陕西洛南进入湖北口回族乡的大、小新川一带,播撒革命的种子。

湖北口回族乡是一片红色的沃土。1932年冬,贺龙率领红三方面军西征过境这里;1934年10月至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组建游击队,举办干部培训班,留下了众多具有历史价值的红色遗址。1984年,湖北口回族乡被省政府划为革命老苏区。

行走在湖北口回族乡,红色元素随处可见,红色遗迹熠熠生辉,红色故事历久弥新。

湖北关陈列馆、坎子山红色游步道、红二十五军小阳坡干训点旧址、中共鄂豫陕省委旧址、中共鄂豫陕省委郧西会议旧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着鄂陕周边游客们追寻革命先烈的光辉足迹。

湖北口是湖北省5个回族乡之一,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3.8%。在红色文化的浸润和红色基因的传承下,这里党群关系密切,回汉人民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更值一提的是,这里先后产生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胡安梅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魏登殿,党的二十大代表翁新强。

肥沃土地,能长出壮苗;红色基因,会代代相传。湖北口回族乡党委书记高南品说,“湖北口回族乡是革命老区,这里有红色基因;湖北口回汉一家亲,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湖北口人甘于奉献,这里干群一心,英雄辈出是必然结果。”

赓续精神血脉,擦亮红色印记。近年来,湖北口回族乡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机遇,在郧西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按照上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对中共鄂豫陕省委郧西会议等4处旧址进行修缮复原。

用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以红二十五军浴血奋战的历史背景为主线,湖北口回族乡新建了“胜利的号角”游园、红色文化广场和湖北关、坎子山、三十六岩九棵树、小新川等村15公里的长征文化历史游步道,以及25公里红军道示范路等一大批红色文旅项目,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持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东望楚,西望秦,湖北关雄踞鄂陕边界。登上湖北关,两地美景尽收眼底。

湖北口回族乡素有“秦之咽喉,楚之门户”之称。在古代,湖北关是重要的防御设施,军事必争之地。做实边关文章,湖北口回族乡深入挖掘境内边关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着力打造集红色教育、边关体验、特色美食于一体的红色边关文旅示范带。依托高山地区险峻自然景观风貌,打造了3公里长的“重走边关路”游步道,使其成为鄂陕两省沟通交流的友谊之桥、回汉群众团结互助的重要纽带。

每逢农历二、五、八,邻近的关防乡和陕西茅坪镇的群众便来湖北口回族乡集镇赶集贸易,这种赶集传统持续了五百多年直至今天。为保护和传承“湖北口赶集”文化,方便鄂陕周边群众商贸交易,湖北口回族乡2022年新建了占地6500余平方米的“鄂陕边贸大集”。

点燃“红色引擎”,激活“边关动能”。湖北口回族乡持续“用好红色资源”“弘扬革命文化”,挖掘边关文化特色,努力建设和美乡村,赋能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铺展幸福画卷

一草一木皆美景,美丽乡村入画来。

7月22日,盛夏时节,记者沿着拓宽的挂壁公路前行,最终抵达平均海拔1500米之上的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

走在村里,如在画中。平坦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座座民居整齐划一,一尘不染的庭院令人赏心悦目,村民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洋溢着幸福……随处可见的新气象,让人很难想象,坎子山村曾经是无水、无路、无房、无地、无电的“五无村”。

1975年,魏登殿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修山路、建水窖、盖房子、发展产业。如今,该村已发展出种植、养殖、加工、旅游、长效产业等五大产业,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1万元左右。

坎子山村的巨变,照见了湖北口回族乡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步伐。

湖北口回族乡党委书记高南品表示,该乡坚持党建引领,紧扣“党建强、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农民富”的总目标,坚持“五共”理念,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修旧如旧、还原风貌”的总体原则,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描绘出美丽乡村新画卷。

该乡把污水处理、道路硬化、庭院美化亮化等工作作为重点,全力推进坎子山村乡村振兴县级示范村、龙王滩村乡村振兴乡级示范村、三天门村等15个村乡村振兴村级示范点建设。

美丽乡村新图景,带来发展新动能。湖北口回族乡围绕中药材、高山蔬菜、马头山羊、食用菌(香菇)、烟叶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沟域经济和订单经济,形成了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旅游观光、民俗欣赏等产业经济,使条条山沟流金淌银,家家户户增收致富。

同时,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确定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全力推进。截至目前,湖北口回族乡已召开成功人士洽谈会2次,成功签约3个项目。其中,引进1家香菇深加工企业,并成立了郧西骏耀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预计年可出口创税500余万元,持续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湖北口回族乡深入贯彻“共同缔造”理念,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严格落实“有事请找我”工作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共同缔造幸福安宁的生活环境。该乡实现了两年以来无县级以上信访、无安全生产事故、无邪教组织的目标。

湖北口回族乡将持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推进“湖北口民族特色小镇”建设,在创建“绿色生态先行乡、红色旅游示范带”的道路上奋步疾蹄。

特色产业奏响丰收乐章

炎炎七月,热浪滚滚。湖北口回族乡大新川村烤烟种植示范园,烟株青葱挺拔、长势喜人。烤烟地里、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农户采收、编排烟叶的场景。

“去年我种了50亩烤烟,毛收入18万元。”随着种烟大户王功明第一炉烟叶开烤,大新川村烤烟陆续进入采摘、烘烤阶段。

今年35岁的王功明以前在外地一座金矿负责管理工作。2021年,他当选大新川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积极发展烤烟特色产业。目前,大新川村烤烟种植面积已达1300亩、产值700万元以上,烟农户均增收11万元。

湖北口回族乡山大人稀、林草丰茂,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郧西马头山羊的主产区之一。

“咩咩咩……”7月20日,天刚蒙蒙亮,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两排标准化羊舍内传出的羊叫声响彻山谷。养殖场场主刘焕兵、刘焕春两兄弟迅速起床,开始劳作。

2018年,刘焕兵、刘焕春两兄弟在乡政府和县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获得政策资金扶持,建成山羊标准化养殖场。次年2月,他们牵头成立郧西县联扶马头羊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年存栏马头羊600只,年毛收入达到40余万元。

离小新川村约半个小时车程的坎子山村,海拔1700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土含硒、空气干净,常年平均气温只有11℃左右,是高山蔬菜的“适生区”。

砍菜、剥叶、称重、装车……7月21日上午7时,坎子山村高山蔬菜种植基地里,农户们忙得不亦乐乎。“今年雨水足,包菜圆润饱满,口感清甜。”站在自家菜地前,村民李定波高兴地说,坎子山的高山包菜、土豆、玉米被中国绿色食品协会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后,销量明显增长。

湖北口回族乡党委书记高南品介绍,这两年,全乡因地制宜,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生产,创优品牌、提高效益,培育了以烟叶、畜牧、林特和蔬菜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据统计,目前,该乡已发展烟叶产业3560亩,预计产值1290万元;发展高山生态富硒土豆、包菜3500亩,预计年产值3000万元。同时,发展五味子、金银花等中药材4760亩,饲养马头山羊和黄牛共30000头,在11个村24个基地建设1822个香菇种植大棚,引进祥辉魔芋农产品深加工有限公司,年加工魔芋干1000吨、魔芋精粉600吨,带动魔芋种植户230余户增收。

“湖北口,金叶香,家家户户住楼房;湖北口,牛羊肥,共同富裕奔小康......”如今,行走在湖北口大山里,民房错落有致,乡道干净整洁,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的小康日子越来越红火。

湖北关风光通讯员程传泽摄

红色文化广场

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挂壁公路。记者刘旻摄

坎子山村石林美景。记者刘旻摄

大新川村烤烟示范基地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