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省直资讯

守护一片绿 建美一座城 为加快十堰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3日15:51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罗才昌、毛超群)科学规划空间布局,让城市处处绿意盎然;守护生态资源,让城市品质不断得到提升。

今年以来,十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锚定全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定位,围绕打造“山水车城、宜居十堰”主线,聚焦新使命、谋划新篇章、落实新任务,推动全市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市品质持续提升,生态功能日益增强,为全市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

聚焦规划引领,助推项目建设提速

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加快构建“多规合一”规划体系,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发展为抓手,助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现城市建设提速提质提效。目前,十堰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纳入省级规划预审,初步建成省市县“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推进汉江生态城和东部产业新城规划编制,启动宝丰片区产城融合规划编制,1268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已全部完成。在推进项目建设上,推进百二河“上善若水”项目、中国汽车博物馆片区、中央文化区规划方案设计,组织审查综合交通体系、城区燃气、电力、中心城区排水等专项规划11项,审查市政道路10公里,过街设施项目12项,健康步道7公里。

聚焦保障发展,实现营商环境优化

优化服务、降成本、塑品牌,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助推项目落地。通过开展“局领导进大厅”“我为群众跑手续”和建设工程项目代办等活动,持续优化简化审批服务流程;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承担原由企业负责的日照分析、放验线测绘等事项,积极打造“十晓登”不动产登记服务品牌,加快推进二手房“带押过户”,开启不动产登记“一码通办”,拓展“跨域通办”朋友圈,与省内16个市州和陕西2个市、河南2个市建立“跨域通办”机制,推行“交房即交证”等创新服务,解决2000余名业主办证问题。为确保项目落地快,严格落实“按需征地、增存挂钩”和“重点项目应保尽保”征地导向,批回用地74个批次,面积7251亩。其中,容缺办理用地审批13个批次,面积1150亩,办理引江补汉、西十高铁、玄岳大道、武当山机场飞行区改扩建重点项目临时用地16宗,面积2215亩。

聚焦品质优先,打造山水宜居城市

十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以开展“畅行车城”专项治理为契机,对城区道路路网不断优化,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完善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修订完善《十堰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规定》,进一步完善安全管控、商住分离等相关内容;主动服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新校区、市中医医院、神定河农贸市场等项目审批;积极推进十堰大剧院、十堰图书馆、十堰科技馆等场馆建筑设计,共审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28项,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30项,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启动《东风油化库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六〇厂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控规编制工作,办理项目规划选址19项,面积约587亩;拟定规划条件通知书32项,规划用地面积约2378亩,为打造山水宜居城市持续赋能。

聚焦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安全稳定

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明确3家国家级绿色矿山创建任务和市级绿色矿山(小型)标准,积极申报湖北“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秦巴山东段-汉江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经自然资源部、财政部审查,该项目已确定为2023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持续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实地核查,坚持日常巡查与专项排查相结合,确保全市矿山安全形势稳定向好,上半年全市未发生矿山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截至目前,十堰市投入运行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点累计达到2063处,投放各类专业监测预警设备6852台,建成点数、设备总量均位列全省第一,地质灾害避险工作获省自然资源厅、十堰市委市政府肯定,成功避险经验由省自然资源厅发文在全省宣传,成功避险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全国典型案例之一。

聚焦作风建设,展现干部队伍担当

主动作为,优化服务,改革创新。十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聚焦能力作风建设,全面提升干部对手能力,充分展现干部队伍担当。其中,十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51名干部包联社区,每周对186个社区(村)开展网格化巡查,发现并分类处置疑似违法用地线索99个,发现并移交未经审批和核实核验违建线索148个。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出“三分四制、同步办理”原则,全力攻坚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29个,涉及业主6166户。

今年4月,十堰市解决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相关做法获省委政法委肯定,批示各市(州)借鉴参考。5月,十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行政审批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测绘质效指引,在全市复制推广试点先进经验。

【责任编辑: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