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江汉水,西望武昌山。
鄂州观音阁被称之为“万里长江第一阁”。678年来,她横亘在长江之心,笑看时代风云,细数大江东去,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被网友戏称为“阁坚强”。
万里长江第一阁。(金康 摄)
千百年来,历经水灾、火灾、兵灾等无数灾难,善良、质朴、坚韧的鄂城地方官员、文人墨客、商家大贾、民间人士纷纷解囊相助,捐资修葺,让观音阁历经千年不倒。
2006年6月12日,观音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鄂州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历史、文化、艺术、情感、经济、水文、旅游价值等多个维度,不断对观音阁进行保护和修缮。
余夏红近照。(金康 摄)
雄风:万里江阁今犹在
史料记载,元至正三年(1345年),武昌县监邑达鲁噶齐铁山(蒙古族人)垒石成台,阁踞其上,“跨鳞鬣,上连石梁,梁间刻东方朔倩像,降水势,以过舟也。名观音阁”。
《武昌县志·邵志》云:“武昌城北江中,有观音阁在焉,乱石洞流,舣舟而登者常有戒心焉,盖奇观也。”
余夏红是鄂州市博物馆考古员,1994年参加工作。在鄂州市博物馆工作近30年,主要从事文物陈列、文物保护、文物保管等工作,长期从事观音阁历史研究。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就在观音阁上班。”余夏红笑道,上班第一天,自己被单位安排至观音阁景点,负责售票、接待和讲解。
余夏红回忆,每逢节假日,前往观音阁景点游客络绎不绝。2008年之前,有专门渡船前往观音阁。除梅雨季节不对外开放外,每年有大半年时间,观音阁都对外开放。
为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观音阁渡船还规定:大风不开、大雾不开、大雨不开、大雪不开等“八不开”。
历史上,观音阁遭遇水灾无数,水势最猛要数,清道光28年(1849年)、清光绪27年(1901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及建国后1954年、1966年和1998年。
余夏红介绍,观音阁还遭遇了兵灾、火灾等诸多遭遇。自宋代以来,当地群众,在鄂州江中礁石(龙蟠矶)上建有小寺庙,但因多年水患无常,成为废墟,屡毁屡建。
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初,僧人觉寿对观音阁进行了募修;明嘉靖六年(1527年)春,观音阁被毁,元溪、陈君銮等集资重修,并增建观澜亭和寅宾楼;嘉靖十年(1531年)冬,新任知县李宗旸率幕僚修葺。
清军入关以来的两个多世纪里(1644—1911年),长江特大洪水发生了43次之多。每到洪水来临之时,“江湖汇一,舟行城上”,而观音阁每每遭到洪水的侵害。
同治三年(1864年),文华殿大学士、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官文(满族人)驻节齐安(黄州),登岛写下了“龙蟠晓渡”四字,并捐资千金,嘱邑大夫王家璧重修,勒石于门楣。
清光绪十年(1886年),水势尤大,观音阁庙宇被毁,诗人黄仁黼筹募资金,精心维修,使观音阁焕然一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夏,再遭水灾,寺住持李元科与居士郑履中合力向士民绅商募化捐资重修。
“民国时间虽短,观音阁经历了无数次灾难。”余夏红说,尤其民国二十年(1931年)洪灾,栋拆掾崩,寸木片瓦无存。1938年8月23日,日军占领鄂城,炮轰观音阁。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长江爆发百年不遇大洪水,观音阁冲毁、成断壁残垣,1957年重修竣工;1966年“文化大革命”,观音阁遭到破坏,再次成为一座废墟。
1981年春,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来鄂州市视察文物工作,登临其境,视其荒凉景象而叹惜:“此奇观不可湮没!”乃拨款9万元,于1982年春,由鄂城县博物馆备工料进行了一次大修。1983年维修完成,始为今日之景观。
观音阁伫立于长江。(金康 摄)
雄姿:长江瑰宝活起来
风雨袅袅、江水滔滔,678年岁月雨打风吹过。
“长江自巴蜀至吴淞口仅此一阁,世称‘万里长江第一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余夏红说,观音阁矗立在江中的小岛上,四面环水,雄峻巍峨。
“观音阁建筑面积419平方米,自西往东由观澜亭、祖师殿、观音殿、老君殿、纯阳楼等组成,民间风味特浓,整个建筑本身都是‘宝’。”余夏红表示,观音阁也是千百年来长江流域文明的见证。
其中,观音阁内保存较多石刻及碑刻。最早石刻有元代莲花纹井圈。碑刻有明代诗人王廷陈的《龙蟠矶》诗三首,刘养微的《龙蟠矶短歌》,清代钦差大臣官文的《龙蟠晓渡》题书。光绪年间的《维修观音阁记》、功德碑及饭牛的《小蓬莱》题刻等,其史料价值、文学内涵影响深远。
余夏红介绍,挡水墙西壁镌刻“观音阁”三字,系1932年辛亥革命遗老、民国著名书法家朱继昌(朱峙三)先生所书;“龙蟠晓渡”四字由鄂州市老书法家罗觉之书写;“纯阳楼”三字为当代湖北著名书法家黄亮书写。
大江东去,千回百转。余夏红说,观音阁上碑文,最有名要数清代寿昌居士郑履中题词:爽气西来,螺点数峰排夹岸;狂澜东挽,龙蟠一柱砥中流。
“更为大家熟知的‘万里长江第一阁’命名,系省博物馆最早提出。”余夏红说,1956年,湖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国钊兼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他登临观音阁后,提出了“万里长江第一阁”。
余夏红侃侃而谈,观音阁是长江中唯一儒佛道合一的宗教楼阁,正门门楼垂脊“福”字上塑有一只倒飞的蝙蝠,蝠与福字谐音,表示“福到”的意思;屋顶脊式上绘有“飞奔的鹿”,鹿与禄字谐音,象征吉祥长寿和升官之意。
此外,观音阁历来被鄂州老百姓视作观察长江水文的标志物,历史上曾多次的维修碑文也记载了各个时期功德人士维修观音阁的情况,对当时洪水遭遇破坏观音阁成因和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影响程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湍急江水流经观音阁。(金康 摄)
雄骜:虎踞龙盘今胜昔
2022年,每个传统节气的当天,余夏红都会来到观音阁,拍摄观音阁。
前后历时一年,余夏红成功拍摄了《观音阁24节气》,由此也可见她对观音阁爱之深。“随着长江大保护政策的深入落实,江水清澈了,观音阁越来越漂亮了。”余夏红兴奋道。
1984年12月25日,观音阁被列为鄂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观音阁对外开放;1991年,鄂城通用机械厂退休干部雷勇发起捐资,维修观音阁。1992年12 月,观音阁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阁对社会开放时,成人船票5元、儿童2元。游客岸上购买食物后,可在观音阁就餐游玩。”余夏红回忆。
1996年7月,长江洪水水势超过了1954年,阁之后殿东南台基崩塌一半,部分门窗被卷入巨浪。1997年初至4月,市博物馆负责修缮灾后观音阁,并重新购置渡船。
1998年汛期,观音阁又被洪水全部淹没,部分设施遭受损毁,随后进行了维修。2001年12月,鄂州市正式成立观音阁管理处,隶属于市博物馆,并对观音阁实施有效管理。
2003年,鄂州市启动观音阁黄金旅游年,对观音阁内外墙体全面维修,翻新吕洞宾神像,各殿内悬挂大小宫灯和幡,主殿铺上红地毯,纯阳楼上设有茶楼和餐厅。
2006年6月12日,观音阁升格为“国宝”,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前往观音阁打卡。为保证游客人身安全,鄂州市改造了渡船,增添救生设备。”余夏红说。2008年,观音阁开始维保,并停止对外开放。
2008年,《关于鄂州观音阁文物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获批。随后,鄂州市投入巨资,组织专家,坚持最小干预、可再处理性、识别性等原则,以传统工艺为主,对观音阁进行修复。
2017年,观音阁完成过江水和灾后保护维修等项目初验。2022年,鄂州市在进行日常保养维护的基础上,首次采集观音阁数字化信息,完成数字化观音阁;首次勘测观音阁水下地形,检测观音阁主体结构与礁石地质。
中流砥柱,气势恢弘。“观音阁、鄂州西山和黄州东坡赤壁遥相呼应,形成鼎足之势。”余夏红建议,希望市委、市政府寻找观音阁历史与时代契合点,统筹协调好观音阁的保护和利用,准确把握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带动观音阁旅游产业强势回归。
策划:邹霞、熊爱玲、胡晓炎
统筹:吕鉴蕾、陈稳定、陈灿
记者:王焱尧、阮琼、陶辉
摄影:金康、曾达飞
致谢:鄂州市委老干部局、鄂州市档案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