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省直资讯

高关灌区“烈日夺粮”记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1日14:55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廖琪  陈红革)“两个月没怎么下雨,田里晒得裂了缝,得亏高关水库抢着修通了这段垮塌上十年的支渠并及时开闸放水,不然今年至少要损失三四十万。”京山市曹武镇玉皇庙村的种粮大户晏老伯难掩内心激动,“这水不仅来得及时,还管得够,明年还想再多承包点地。”

自7月以来,大富水流域持续高温,降水量较往年同期偏少4成。地处高关灌区末端的应城市陈河镇缺水严重,旱情超过历史极值的去年,情况十分危急。面对持续蔓延的旱情,高关水库于8月8日提闸放水,至8月28日关闸,整个秋灌持续22天。灌溉期间,共向灌区送水3332万立方米。其中,向应城市输水约2200万立方米,向京山市输水约1100万立方米。

送水·高效

8月23日上午,省水利厅调研组赴高关灌渠抗旱一线调研指导工作,指出抗旱保丰事关民生保障底线、事关粮食安全大局、事关乡村振兴全局,近段时间高温少雨,我省局部地区旱情严重,水利人要知责担当,科学调度,及时供水,全力以赴打赢抗旱减灾攻坚战。

面对繁重、迫切的灌溉任务,为确保一渠清水尽快滋润干涸的田畴,省高关局开展一系列工作部署保障输水秋灌。“开灌伊始,省高关局就迅速召开灌溉工作动员会,提升思想认识。同时举全局之力,从局各科室各部门抽调28名骨干力量,与灌区中心职工一道组成38人的抗旱攻坚队,配合灌区管理中心,做好输水保灌。而早在一个月前渠道就已清淤除障。”省高关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汉青介绍说。

8月8日上午10时开闸放水,8月9日上午6时,经过百余里的“长途跋涉”,20小时时间,一渠清水顺利到达东、西干渠京山与应城两市的交界线白沙口和八百湖,随后,又经过16个小时的“旅行”,水头就进入灌渠末端的应城市陈河镇。光从时间上来说,就比以前提前了3到5天。

渠道过水速度快、水损耗小、灌溉效率高,成为高关灌区2023年秋灌的突出特点。

2023年,高关灌区不断配套完善渠道、闸门、道路、桥梁等各项基础设施。新堰冲渠顶运维道路的顺利硬化,成为了当地老百姓的主要出行路,也顺畅了一线抗旱同事的“测流之路”。“以前到新堰冲去测流时,由于是泥土路,需要骑30分钟摩托车,现在只需不到10分钟就能到达测流点。”灌区管理中心的廖睿说。

灌溉·坚守

“高关灌渠总干渠从渠首到曹武镇牯牛山就长达46.3公里,再加上从牯牛山分别到白沙口和八百湖近10公里段面,沿途有15座节制闸、111个大小分水口,每天都要人值班值守,一时一刻也马虎不得。”说到工作艰辛、责任重大,省高关局灌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向阳深有感触地说。

除了测流和启闭节制闸、分水口之外,还要随时清理渠中漂浮物、障碍物,以保证过水顺畅。

同样负责新堰冲段的杜柽说,开灌前一个月他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到总干渠中清除水草和障碍物,“渠里有很多的苔藓和淤泥,在清理时稍不容易脚就会打滑。”灌溉期间,省高关局灌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吴超带着6名年轻人,一直坚守在这里。

25年来,一直扎根在最基层的党员陈东,目前正负责竹林湾管理段的巡渠查险、清杂除障、测流送水工作。

每天鱼肚翻白的时辰,陈东和他的同事们就要起床,驱车加步行,来到分水口。打捞、除杂、测流,这是他一直所重复的工作。

“每天至少进行2次测流,同时根据灌溉需要还要第一时间到现场调控闸门和分水口的流量。”陈东说,“大多数渠道都是这样,只有一侧通路。如果分水口和节制闸布置在路对岸,开闸放水,就要绕道,有时要穿过刺人的杂草,划破手、划破脚也是‘家常便饭’。”自开闸以来,灌溉管理人员24小时驻扎在各分水口附近,以便出现问题时,可以立即赶到现场。

汗水·责任

以渠为家,身体力行的老党员,感染了一批抗旱“新兵”。

作为第一次参与到抗旱灌溉的高关灌区管理中心准00后的张腾来说,这是他们首次与灌区群众面对面,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一名“水利人”肩上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

“我看到他们的田已经干裂了缝,如果没有水,今年的庄稼肯定会枯死。”张腾说,秋灌十分紧迫,很多群众都会问,什么时候水能到,粮食是他们计以为生的命脉。

历时22天的秋灌已经结束,来自高关水库的3332万立方米清泉水,从渠首奔流100多公里,“解救”了被烈日炙烤近两个月的30万多亩干涸的田地。京山桥米和应城糯稻种植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预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责任编辑: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