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长河中走来,承载着大唐盛世和宋代儒学的余荫,阳新县兴国镇儒学垴社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古往今来,这里是阳新县人文历史厚重之地,也是阳新县委机关和政府所在地,拥有201个姓氏,14个网格,2798户10353人居住于此。
人口多、姓氏杂、社区老——面对复杂的治理现状,儒学垴社区创造性打造“一芯多治,十聚实格”治理品牌,将群众服务做精细,做精准,如同“水银泻地”不留死角,做到群众心里去。
见缝插绿,阳新文化宫“口袋公园”一角。
千年儒学,古韵新治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金陵人吴良材调任永兴县令(今阳新县),举家迁来定居,死后葬在今阳新实验中学“古亦楼”前左侧。
随着时代迁延,大量杂姓居民涌入定居。1982年,设儒学垴居委会,隶属兴国镇;2001年,设儒学垴社区居委会至今。
儒学垴,是阳新县文化之根。
北宋庆历四年,这里始创“兴国军学”。先后出现元朝的“兴国路学”、明朝的“兴国州学”,再到后来的清儒学、书院和私塾。道光六年增设了考棚,先后举行过19次考试。
10月7日,阳新县实验中学现任校长李永红说,从宋代蟠龙山上儒学始建,“自此,阳新的文化有了源头活水,文人墨客有了精神栖息的家园。”
史料记载,自宋开科举以来,儒学垴地区取得功名者达592人。
宋元至明清,儒学薪火生生不息,滋养出“负排闾阖气,有泣鬼神诗”的宋代诗人王质,“天随双洞落,秋并一鸿归”的明代“后七子”领袖吴国伦,清代的翰林院编修陈光亨,江南才子王风池等大批先贤圣哲,铸就千年儒学风采。
方寸之地,大家辈出。儒学垴近代百余年办学历程中,涌现出辛亥革命元勋石瑛、共和国上将王平、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诚、武大资深教授郑传寅、世界医学权威严干新、著名诗人徐鲁、商界名流陈新江等无数影响卓著的名人。
抚摸历史,难免沧桑。
众多文化古迹,在兵灾、鼠蚁啃咬和风雨侵蚀中消逝在岁月的烟尘中。古乐楼,成为阳新儒学唯一的古建遗存,被誉为“兴国第一楼”,凝结成阳新文化的一枚符号,成为海内外阳新学子思古怀旧之所。
“这个地方,可以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同时还是阳新县政治合文化中心。”儒学垴社区党总支书记汪峰自豪不已。
古乐楼,阳新世代读书人“朝圣之地”,被誉为“兴国第一楼”。
这样一个古老的生息之地,如何力求完善治理,成为摆在兴国镇党委和社区干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人多,社区服务要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抓住矛盾主流;事多,必须团结一切力量搞活服务;压力多,社区“背靠政府,一切工作都要奋力推动,争坐前排。”
治理创新,将服务和发展红利送到群众家门口,是必然之举。古老文化的韵脚,传承到今天的儒学垴,突出一个“治”字,更要突出一个“善”字。
“文明的儒学,也必须是善治的儒学!”汪峰说,“事关群众的小屋大事,街长里短,一件一件努力落实,要让儒学垴这篇古老的篇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
“十聚实格”,服务切割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
10月6日,记者从儒学垴社区了解到,该社区将治理路径对准提升“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两大版块。
为了让服务更精细化,儒学垴社区创造性打造“一芯多治,十聚实格”治理品牌,并不断填充服务细节。
“一芯”,是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和轴心,上承兴国镇党委、下接小区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宗旨。
“多治”,是以基层党建作为撬动力量和纽带功用,撬动党员、部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凝聚到各小区,收群愿、集群智、发群力,实现“众人划桨开大船”;
“十聚”,将治理方法和具体服务小块切割,将社区工作完善分门别类;
“实格”,则以“网格”为基础,进一步将服务充实化、饱满化。
据介绍,“十聚”包括聚人气、聚能量、聚志愿、聚服务、聚评比、聚文明、聚保障、聚“店力”、聚数智、聚积分十方面。
儒学垴把工作法切割为十个小版块。
以聚人心为例,在儒学垴电力小区,这个小区公布了党员中心户、网格员、楼栋长等联系方式,开通了“闪电出击”服务热线,充分收集电力小区民意民声,根据收集到的线索意见,召开“电能夜话”,推动迅速落实,解决问题,回应群众关切。
无论是“闪电出击”,还是民主议事“电能夜话”,都能迅速聚拢民心,回应群众关切。
一个党组织激活一片党员干部,一个党员干部激活多方力量,将服务聚集到小区中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儒学垴还通过“聚服务”,团结推出一批治理先锋。
老党员邓珍珠退休后,加入阳新“山茶花义工协会”,疫情爆发时,她主动请缨,奋战一线。多年来,她积极配合社区,团结邻里、乐于助人,是居民眼中温暖可亲的“邓大姐”;
退伍军人刘进是阳新供电公司运检部抢修班副班长,他的办公点就在电力小区。每次线路故障,他必须在半小时内到达现场修好故障,为住户送去光明。
“每次停电,我都在与故障赛跑,看到邻居们用上电,特别有成就感!”刘进说。
“电小二”刘进正在排查线路故障。
阳新老机械厂退休工人邓龙琴退岗不褪色。她每天凌晨2点起床,跟丈夫一道清扫社区老人民医院至酒厂路面,风雨无阻。
10多年来,这对老夫妻俩相濡以沫,起最早的床,贪最晚的黑,扫过的路都是“免检产品”,是社区最靠谱的“美容师”。
小区志愿者、理事会成员李卫国在工作之余,总是积极为小区治理工作建言献策。单元门年久破损了,他站出来解除隐患;小区环境脏乱了,他也积极出谋划策,还挨家挨户上门宣导……
美好社区社区的打造,是自治和共治共同发力的结果。
儒学垴社区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的作用,通过“聚能量”,联系发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实现美好小区环境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共同缔造,让广大居民推窗即可观景,享受城市发展和进步的红利。
阳新县委常委徐凌十分关注城市更新和提升老旧小区群众宜居环境的满意度。他经常说,党员干部要把群众当亲人,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把惠民利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在阳新县委大力协调支持下,巧借阳新县“一下三民”活动的东风,儒学垴社区新建了老陵园、天灯下路一号2个“口袋公园”、3个“微广场”,让周边群众出门见绿,提升了幸福感。
为了将服务进一步充实到网格之中,让“实格”名副其实,儒学垴社区还依托五个网格党支部,统筹整合下沉党员各方资源要素,摸索“红旗帜、红色力量、红哨子、红袖章、红乐汇”“五红治理”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红旗帜”,是将党旗插到网格,让党建触角延伸到社区最末梢;“红岗位”,让下沉党员认领岗位,结对服务群众;“红哨子”,推动夜间治安巡逻常态化;“红袖章”们心贴心开展志愿服务;“红乐汇”,则是定期组织群众文化活动。
看得见的是热情洋溢的为民服务,看不见的是“一芯多治”“十聚实格”“五红治理”——
这些通过长期摸索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的治理模式,将复杂的社区服务进行了精准切割,居民“点单”,社区“接单”,党员、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们一一“派单”,社区服务高效运转起来。
电力小区,“闪电”突变
提起电力小区,小区老住户肖爱英感慨万千。
这个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承载了太多上了年纪的老住户的记忆和家的思绪。孩提时代,肖爱英在这个当年颇为洋气的小楼度过。
战争年代,她的父亲跨过鸭绿江,上了朝鲜战场。退伍后,分配到阳新地区供电单位上班,病殁于小区。
和她父亲一样,当年从战场上、从后勤部队、从地下工作战线退伍下来分配到阳新地区供电系统的老人还有很多。这个小区,养育了4代阳新电力人。
如今,住在电力小区6栋楼的老人,还有200多人,最小的70岁,最高的有98岁了。
新中国红旗下,这6栋老房子,见证了阳新县的飞速成长,即将步入半个世纪的年华。“就跟人一样,房子年纪大了,水管到处堵塞,墙皮剥落了,预制板也老化漏水。”
肖爱英说,楼房漏水现象很严重,“每逢下雨,雨水可以从楼顶和墙面一直渗透到一楼,爹爹婆婆们只能用盆子接着,满了就换个盆。”
因为年月久了,楼面油烟糊了厚厚一层;入户门破损不堪,锈迹斑斑的铁皮暴露在空气中;老人们年纪大了,没有电梯,出入不便;
入户大门焕然一新。
当年没有规划娱乐活动场所,老人们还要横穿危险的马路找锻炼场地,有些老人过马路摔了跤,直接摔断了腿……
网格员明细娥说,这几栋楼确实老了,除了楼筒子还在,“五脏六腑都坏了”。
3年多来,明细娥对小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小区居民没有一个不认识她。她说,网格员就是配合政府和社区,办“群众事”,贴“群众心”,解“群众难”。
她把电力小区的困难和问题,一点一滴记录在本子上,并向社区逐一汇报。
经过合议,儒学垴社区把一系列问题分轻重缓急,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比如部门支持、住户集资等开展防水工作。
油烟问题,要改造老式排烟机;水管系统问题,也要涉及到与供水部门沟通。
“这些问题,动辄都是几百万元的大资金,很难找出最终解决的办法,只能先采取缝缝补补的办法,解决眼下的问题。”
问题摆在台面,“越是难办越要上,越是棘手越要抓。”儒学垴社区党总支书记汪峰说。
陈玉珍刚来社区任职不久,几个月来,她几乎天天泡在电力小区,每天要走一万多步。“一定要最大限度解决问题,让这些老年群众安度晚年。”她暗暗下定决心。
在社区的支持和引导下,小区刷黑了路面,划出了停车位。因为地处阳新闹市区,这些车位可以通过收停车费,缓解资金难问题。
电力小区“红色电能站”建立起来了。这个电能站,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群众为导向,顺应了群众的呼声。
围绕红色电能站平台,电力小区聚集了多项服务。
“闪电行动”突击队、“电保姆”服务队、“电小二”志愿队、“电力365”管护队正式成立了。这些队伍,将为小区住户们随时随地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守护;
围绕“电”做文章,电力小区成立了“电数智”大讲堂、“电亲邻”新家园、“电聚力”红驿站,还开设“电安夜话”座谈室,开通了“电微聊”信息群、“电言电策”公开栏、“红色电能”积分榜……
整个9月,密集的活动走进了电力小区,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义诊、环境卫生整治、道德宣传日……
安全讲座进小区。
老人们大都乐呵呵地踊跃参与,电力小区热闹了起来。
“电保姆”曹春华说,老人们图个热闹,也知道现在的政策好,不少人念叨着,“组织上一直在关心着他们”。
记者从电力小区了解到,这个小区目前整理出的10个问题清单已经全部被部门认领整改,效果有目共睹。
“这些老人在过去几十年,为阳新偏远农村、为工厂、为城市千家万户送了电,对阳新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阳新的建设者和大发展的有功之臣。”汪峰说,老人们晚年生活的幸福感,社区将尽最大力量对他们“撑腰”。
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做群众最需要的事。
这个“年近半百”的老小区,即将迎来新的春天。
策划:阚华东
执行:钟梦婷 陈玉珍
文字:田城
图片提供:李永红 陈玉珍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