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看阳新“百村千湾”党旗红⑤丨白沙镇乡村振兴的“吹哨者们”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0日19:18 来源: 荆楚网

阳新党建“七进湾组”,其根本宗旨是通过党建的全面引领,从思想上、机制上、方法上、行动上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从而全面推动阳新县的乡村振兴,回应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

10月6日至8日,记者在阳新县白沙镇部分行政村走访了解到,党建进湾组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在职党员、在村无职党员和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的活力明显增强了。

通过党员群体的带动作用,一方乡贤的作用也很快发挥,“头雁”领航、“雁阵”伴飞,形成了集群效应。

这些湾组党员群体,既是活跃在白沙镇广阔农村天地大展拳脚的建设者,更是阳新县乡村振兴冲锋路上的“吹哨人”。

微信图片_20231010172737.jpg

白沙镇全力推进党建进湾组。    通讯员 王平  供图

吕广村:党小组吹响发展“冲锋哨”

在2021年以前,吕相财一直在武汉市从事教育培训行业,事业顺风顺水。

这个30岁出头,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当上村支书”。

在他心目中,村支书是那种“霸得蛮、吃得开、耐得烦”的传统形象,是可以“拍桌子吼人”的厉害角色,可自己只是一介读书人。

吕广村的村民们同样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刚上任不久,就把三、四、五组几十年淹水的大事给解决了。

每年雨季,山洪暴涨,山脚下部分群众家里都会被淹,成为当地群众的心病。

要修引水沟渠,就要占村民地基、猪栏、田地。土地,是农民的心头肉。吕相财带领村干部和村民理事会干部入户“讲道理”,从户主本人、到其父母、子女和亲朋入手,整整磨了三个月,终于把思想工作全部做通。

很快,引水渠修好了,山洪被治理得服服帖帖,淹水问题解决了。

按照阳新县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吕广村“两委”广泛发动基层党员、乡贤、能人和返乡创业者,成立爱心基金会,多次发动爱心捐款和公益事业捐款。

微信图片_20231010172825.png.png

村民议事亭也成为政策宣传角。  通讯员 王平 供图

村民吕绍发家妻女重病缠身,村里募集了10多万元爱心捐助款项,先后几次送到医院,这件事感动了整个村。

群众都说,村里是真办实事,心里装着群众。

村民理事会会长吕裕民挑起大拇指:这两件事,干得漂亮!

村民们也服了:这小伙子,有两把刷子!

当前,吕广湾正如火如荼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湾里群众热情极高,自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捐款捐物、投工投劳成为群众自觉。

村级党小组组织架构完善了,各项制度上墙了,群众的心也齐了,新一届村“两委”很快取得了群众的广泛信任。

在党小组的引领下,党员们个个奋勇争先,在产业的发展路上吹起冲锋哨。在湾组,吕广村打造出200亩紫苏基地,并筹谋紫苏产品精深加工销售。葡萄园、杂柑、柑橘、油茶、土鸡厂、蛋鸭基地等产业多点开花。

吕相财亲自上阵,当起了“主播”,隔三差五推销村里的产品。“直播带货”的他,还成了白沙镇的“网红书记”。

微信图片_20231010183702.png.png

村支书吕相财直播带货湾组产品。   通讯员  王平 供图

石茂村:组织生活会吹响“监督哨”

白沙镇石茂村朱通组有150户人家。组里10个党员,人均包保15户。

“每个党员身上都有包保责任,卫生、矛盾协调、宣传、文明建设,样样都不能少。”朱通组党小组组长朱锡云说。

今年以来,组里铆足劲求发展,硬化了广场,建好了篮球场和文化墙,每天晚上,组里的篮球氛围和文娱氛围浓厚,很多年轻人大老远来打篮球,锻炼身体,随之而来的是人气的提升。

微信图片_20231010182938.jpg

湾组篮球场人气很旺。   通讯员 王平 供图

通过湾组夜话收集民意,组里还整修了2口当家塘,建起2座公厕,安装了40盏路灯,湾组面貌大为改观。

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文化礼堂改造成村民议事厅,党小组和村民有了活动阵地。

这个组,全力推进“党员先锋服务进湾组”服务,构建全方位“诸事有回应”治理体系。群众有需求,“小事大办”“急事急办”,重要的事情,第一时间登记受理并向村党支部反馈。

如今的朱通组环境优美,干净整洁,涌现了一批“好党员”“好村民”“好婆媳”“最美家庭”。

在这个过程中,“党员先锋办”的品牌打造出来了。而推动这个品牌的,是每个月至少一次的党小组组织生活会。

每次会上,10名党员各抒己见,开展激烈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有事大家是真说,做得好的通报表扬,做的不好的,脑袋都埋桌下去了。”

有位党员家门口长期脏乱差,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他抬不起头。

“作为党员,我应该以身作则,马上整改,长期保洁,自我监督!”这名党员满脸通红,诚恳表态。

微信图片_20231010184521.jpg

石茂村党小组组织生活会经常“红脸出汗”。  通讯员 王平 供图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们的眼睛也是雪亮的,谁犯规,就向谁吹哨子,过则改之,无则加勉。”朱锡云说,每次党员生活会,为了组里的发展,党员们有过“脸红耳赤”的讨论局面,有过自我检讨的时刻,党员们各自较着劲,比学赶超的氛围很浓厚。

石茂村村支书梁师斌说,党员公约、石茂村约、卫生公约……小小公约,在朱通组却发挥了极大作用,成了党员们自我监督的准则,更成为湾组自我治理的准绳。

“湾组党员的自我监督和互相鞭策,有利于村湾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各个湾组比学赶超,形成良性的发展轨道。”梁师斌说,更大的好处是,湾组实现最大限度自治后,村“两委”可以腾出手脚对全村发展布局谋篇,集中力量办大事,谋求更大发展。

同斗村:红色传承吹响“党性哨”

阳新县,是全国著名的“烈士县”。

革命战争年代,为新中国的建立,牺牲了20万英雄儿女。他们,为了心中那至死不渝的信念,身虽死其犹未悔,谱写了一曲曲“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史诗。

黄石楷模、党史讲解员方昌碧是白沙镇退休干部。

他说,罗伟书记是中国共产党阳新县委第一任书记,是白沙镇同斗村人。革命时期,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带领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不幸被捕后,遭受了各种酷刑折磨,宁死不屈。最后,罗伟在县城被五马分尸,留下了今天的“五马坊”。

微信图片_20231010172753.jpg.jpg

中国共产党阳新县委第一任书记罗伟雕像。  通讯员 王平 供图

记者在同斗村了解到,这个村战斗英雄很多。红军战士吴弋峰跟随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长工的部队转战鄂豫皖,最后在武汉牺牲。

“当时,阳新县革命斗争形势严峻,村里还留下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暗堡。”同斗村吴四房湾党小组组长吴远法说。

吴四房湾组有200多户,1100多村民,是全村最大的湾组。

吴远法说,因为祖辈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村民们对党有着天然的亲切感,组里16名党员,“个个党性很强”,只要是湾组决议要办的事,党员带动,群众发力,没有办不成的。

听说组里要搞人居环境整治,老党员吴风宏带头让出了老屋基;党员吴风钦拆了猪栏和牛圈;吴风久把自家厕所捐出来。

党员带动下,村民吴远发、吴风松、吴远文、吴风扬等纷纷让地让房,积极踊跃。

湾组要发展,10多次湾组会后确定了方向。村民吴风中、吴风会、吴远章、吴风顺等人成为积极分子,跟其他村民们一道,风风火火,投工投劳,生怕自家少干一点。

乡贤的力量也调动起来了:从2018年开始,在“爱乡基金会”与“爱乡协会”推动下,湾组爱心募捐活动年年不断,爱心公益基金池子一年比一年多,从最开始的几千元增长到今年的24万元。

这些钱,用于助老、助残、助孤、助学,还用于湾组的其他公益事业。

基地路、河道、活动广场、文化礼堂、灌溉沟渠、桥梁、护栏……湾组发展样样都需要资金。

“吴四房组的群众朴实,党员的党性普遍较强,富于奉献精神,群众工作也很好做通,从规划到项目实施,发展基本没有什么阻力。”同斗村村支书柯志华说。

基层自治,方法多样,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好办法。

在村“两委”的引领下,吴四房组的党员们带领村民在“小果园”栽树、在“小花园”养花、在“小菜园”种菜;并成立治理先锋队、巾帼服务队、青年志愿队,充分发挥各类群体主力军作用,激发了村民投身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

微信图片_20231010172744.jpg

同斗村大棚蔬菜基地。  通讯员 王平 供图

从革命的枪火中一路走来,在烈烈红旗下奋力求发展。

青山之间,一条宽敞的产业路蜿蜒延伸,在一片片“当家田”“当家圈”“当家园”中前行,茶叶、水果、蔬菜基地一片欣欣向荣,各领风骚。

初心不忘永葆党性,发展可期喜看今朝……这片红土地,未来可期!

策划丨阳新县委组织部

统筹丨叶箫、刘涛、柯阳、胡文涛

执行丨王平、王伟

文字丨田城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