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江汉平原上的湖泊,体现着荆州的江湖气;那群山托举出的卸甲坪土家族乡,则隐藏着荆州的山野性格,这是荆州鲜少为外人知道的另一面。
通讯员供图
卸甲坪土家族乡,传说因关羽曾在此处卸甲而得名。它地处武陵山东麓,襟湘带澧,“两省四县市”的结合部位。山岭遍布,川谷崎岖,素有“荆州屋脊”和“松滋高原”之称。
通讯员供图
卸甲坪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其多元文化交融的底色。两河口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掘证明春秋战国时期巴人曾在此活动,如今巴人先祖留给卸甲坪的血脉依旧被传承着,这里是全省12个散居少数民族乡镇之一,也是荆州市唯一一个土家族乡。
通讯员供图
高山高境,土风土韵。
依山傍水的壮丽山水,也碰撞出卸甲坪的味觉奇迹。
陡峭的山岭中,生长出了能让卸甲坪人拍着胸脯推荐的国家地理标志“卸甲坪葛根”;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松滋鸡”在这里啄食山间虫草,饮天然溪水;土家蜂蜜清香甘甜,像山林间流淌的琥珀色阳光。
通讯员供图
通讯员供图
通讯员供图
倚山而唱,临水而歌,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卸甲坪山歌、土家摆手舞、双镲子、推车花鼓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深溪土司研究》《卸甲坪土家歌谣民间故事集成》等10余部丛书收集整理了传统文化。
卸甲坪土家族乡明德小学大课间时间,孩子们身着土家族服饰,随着欢快的土家民族乐曲跳起摆手舞、竹竿舞、打莲湘等民族舞蹈。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传统文化如源头活水,汩汩长流,温润人心。
近年来,通过不断推进“农旅”“文旅”“康旅”融合发展,“梦里山乡卸甲坪”名声远扬,民族特色与文旅产业,已成为卸甲坪的一张名片。
黄林古桥临水梳妆、波光生艳;曲尺峡人行步道,青山环绕;曲尺河温泉度假邨蒸腾如雾,温润滋养;江西观云海如潮;天星堰石林险峻、鹰咀尖森林茂密。空气澄澈透亮时,可一眼望尽万重山。
通讯员供图
通讯员供图
山区变成景区;产品变成商品。因地制宜的卸甲坪人,在云山之中耕耘出一片天地。
依托“基地+农户”,支持培育晶地农业、源溪洞,村晖农业等30余家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发展葛根种植4100亩,海棠、黄桃、花椒、泡柑、油茶等经济林1100亩。
引用黄林桥村山洞岩泉水,作为生态化种养灌溉水源,让山洞岩泉水里,爬出了优质肥美的大闸蟹,游出了脂肪含量少的“瘦身鱼”。
成立了松滋市首家农村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将脱贫户自产的土家蜂蜜、土家腊肉、传统酱菜、葛根制品等“土疙瘩”搬上互联网。
通讯员供图
天星堰村卸甲庄园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占地120亩,建设一批集种植、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生态采摘园、休闲观光带、风情展示区,一期项目预计今年完工。
一脉青山,一湾碧水,山环水绕,村居如画。
这三年,期盼变作现实,耕耘获得丰收。
2021年,卸甲坪土家族乡被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曲尺河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2年卸甲坪景区被列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同年,游客数量达18万人次。卸甲坪捧起了生态“金饭碗”,走上了“绿色”致富路。
通讯员供图
给心卸甲,让梦归田。
如今的卸甲坪土家族乡,绿水青山绘就壮美新景,千年民俗积淀文化特色,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她既是民族融合的交响,也是新一章的腾飞序曲。
出品:中共荆州市委宣传部、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中共荆州市委网信办、荆州市网信中心
文字:喻昭阳
摄影:张戈
通讯员:刘婧婧、曾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