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兴国新治·一居一品⑦|三眼井社区:“红色绣花针”绣出最美烟火情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1日14:16 来源: 荆楚网

阳新县兴国镇三眼井社区,是阳新县城区最老的社区。

伴随城市的进程,倏忽间,这里门庭冷落,繁华不再,但却是阳新民俗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群众聚居处,最是人间烟火地。

这个老社区的客观情况是老人多、小孩多、需求多——三眼井社区党总支把工作重心放在积极回应“一老”“一小”关切上,提出“红色绣花针工作法”,细”字当头,做到精细服务、做好精准服务,打造阳新“最具烟火气的社区”。

微信图片_20231121083317.jpg

相邻和睦,烟火常在。

富川古街的前世今生

11月19日,北风渐起。

穿行在阳新富川街古老的青石板道路上,两旁破旧的老建筑群,大门或敞开,或半掩,古稀的老人坐在矮凳上聊着天,逗弄着孙子孙女,不时传出孩童清脆的笑声。

历史钩沉,烟火之盛。阳新县城区历史的记忆,发源于三眼井。老一辈的人们依然清晰记得,富河上的船只往来不绝,周边百里贩夫走卒,从城南船码头涌入富川石板街,熙来攘往,是整个县城最繁华的地段,城内商号集中与此。

富川街,以青石板铺就,道路两旁商铺林立,又称“石板街”。

微信图片_20231121083413.jpg.jpg

阳新记忆,富川老街。

从原阳新县商业局退休后,李昌溥老人起草了1989年版的《阳新商业志》,梳理祖人从商的历史。

李昌溥的祖先李耀灿在清朝时期创立了“李元盛钱庄”,据传“财资丰盛、信实融通、颇具声誉”。鼎盛期,李氏家族在富川街被称作“江夏帮大贾”。

在日军轰炸前,阳新县最繁华的街道是富川门至大西门,百货、油盐茶铺、酱园槽坊、典当、衣庄、瓷铁、药店、粮食、银楼、酒楼应有尽有。

阳新档案局退休干部曹仕力说,过去富河航运发达,船只往来日均七八十条。晚清时期,阳新县城贸易繁盛,聚集了浙江帮、安徽帮、江西帮等八大商系,行业多达25个,商户800余家。

83岁的黄修权老人,和老伴住在石板街当头。他叹息说,1938年8月13日,日军再次派飞机对县城轰炸,“城内大火烧了一天一夜不熄,群众及士兵死伤1400多人。”

几经磨难的富川街,在岁月中残存下来。默默流淌的富水河,依旧日夜诉说着当年的繁华碎影。

随着阳新城市发展规划的调整,城市发展重心调整,阳新城东新区横空出世,石板街的繁华就此落幕。

尽管如此,三眼井社区所在的富川老街,依然房屋密集,辖内居民达4361户,常住人口12332人。

富川街的子弟,祖上多为商贾之家,经商思维浓厚。

42岁的夏启强常年在外做生意,曾年入百万不在话下;他的叔叔也早早拼下了数千万身家。

这批敢闯敢拼的富川子弟,通过勤奋、上进和诚信经营打下了一片天,在外购置房产,搬离这片土地,只留下安土重迁的老人们。

“老人们的血脉和感情和三眼井融到了一块,不愿意离开。加上周边学校多,伴读家长和小孩也特别多。”三眼井社区党总支书记程丽君说。

老人在,根就在,传统就在。

在这里,传了几百年的一品香“米粉肉”,刘复兴“鱼丸”,徐有汉“千层饼”,彭海泉“锅盔”……这些古城小吃,至今还能在这里的街头巷尾能品尝到。

微信图片_20231121083309.jpg

寻常人家,一步一俗。

“每逢年节,无论孩子们在外面混的有多好,我们总是要回到这里,全家人其乐融融,感受中国最浓的节日氛围。”夏启强回味不已。

最好的乡愁,是亲人团聚,父慈子孝,家庭和谐;

最美的烟火,是一天里的一碗热干面,一笼热气腾腾的小笼包;

更是老师傅摊位上的糖画,孩子们垂涎欲滴的印子粑,春节里的对联。

九板十三腔、一步一乡俗,在富川街沉淀、酝酿、发酵,岁月传承,寒来暑往,历史悠久的古韵,在这片市井之地,酿出了新的韵味。

绣出最美烟火情

“三眼井社区是阳新传统文化和民俗保留最完整的小区,社区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努力保护好这些传统,留住居民的欢乐,让群众品尝社区治理红利的幸福。”该社区党委书记程丽君说。

为最大限度尊重和保留文化传统,在兴国镇党委的指导支持下,三眼井社区新建了人文历史陈列馆,把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群众吸引过来,给他们创造一个发挥作用的平台;

为让服务精细化、精准化,三眼井社区提出“红色绣花针工作法”——

以“党建引领、幸福社区”理念为指引,该社区依托“益路同行绣花针服务联盟”,创建“红色绣花针”党建工作法。

微信图片_20231121083252.jpg.jpg

绣花功夫,点滴皆情。

该社区用党建这一“红色绣花针”,穿起了社区基层治理“千条线”,充分发挥社区党总支头雁的领飞作用,带动全体党员雁阵齐飞,引领社区志愿者、热心居民、社区能人、社区内外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让党建引领精细服务,打通社区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用心“绣”出社区治理新面貌。

“红色绣花针”党建工作法,旨在把所有党员干部力量充分发挥起来,通过一根绣花针,带动百根绣花针穿针引线,共同织就美好宜居幸福社区的一张锦绣图。

据悉,三眼井社区党总支自管党员共计95人,下设两个支部。

除了两个支部,该社区与该县公安、联通、移动公司等3家成立了社区大党委。

在该社区“两委”班子领导下,党建引领与居民自治深度融合,通过管理和服务精准化,群众满意度了、党员归属感增强了、基层堡垒战斗力提高了。

面对老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各战线党员发动一切力量,着力于旧城更新改造。

10年间,20条背街小巷得以硬化,平均一年2条,居民出行不再难;疏通了12条下水道,过去生活污水横流的历史不再。

10年间,新增路灯27盏,改造水冲式公厕4个,沿富河北岸建设“观景台”,着实提升了居民群众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百余场,如春风沐雨,悄然提升了居民的综合素质,引导居民共建美好家园。

社区大党委整合多种资源,积极发挥民主协商、法治保障、共建共联、协助解决问题、督促履职等社区治理体系优势,办成了许多“以往想干却干不成的事”。

社区“一站式”服务窗口让居民办事流程精简化了。通过微信群,“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这一“菜单式”服务模式,大大提升了服务效能。

在三眼井社区,事情来了,党员干部人人都有担当意识,个个都愿伸出肩膀,在精致做事上下功夫,全心全意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微信图片_20231121083302.jpg

党群连心,老有所依。

在社区党总支引领下,一根根“红色绣花针”打响了党建牌,办了“群众事”,解了“群众难”,贴了“群众心”。

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信访当“家事”——

三眼井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用一根红色绣花针绣出了最真、最淳、最美的人间烟火情。

精准攻破“治理难”

社区虽小,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做的是“为群众谋幸福”的大事,挑的是“为国家谋复兴”的重担。

基层治理难,难在人多嘴杂,众口难调;难在千家万户,一碗水端平;难在千头万绪,对接的只有社区这个“终端”;更难在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

如何高效治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这对地方党委和社区“终端”提出了严峻挑战。

群众需求多种多样,社区治理永无尽时。三眼井社区党总支认为,只有不断修炼“绣花功”,在 贯彻“红色绣花针工作法”的过程中,从党建引领大处着眼,又具体落实到“四精”“三细”“一美”的小处。

“四精”,贵在力量精干、业务精通、流程精简、做事精致,社区服务也要打造“匠心精神”,将每一项对民服务做到尽善尽美,让群众满意是唯一评判标准。

微信图片_20231121083337.jpg.jpg

匠心精神,服务基层。

该社区干部王云君深有感触地说,别看社区工作很细,却又可以很“专”,不少都涉及到专业领域的技能和知识。“社区干部最大的恐慌不是简单重复的服务,而是面临居民具体需要时的本领恐慌。所以,我们干部也要时刻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以更好服务群众。”

“三细”,指的是在治理模块细分、考评规则细化、服务主体明细。

该社区被细划为6个网格,成立6个网格党支部,建立红色便民服务驿站,根据居住地址,将72名居住地下沉党员划分至相应网格,成立“绣花针”党员志愿服务队,72名下沉党员和11名专职网格员形成“群众反映、信息收集、分类派遣、问题处置、反馈评价”五级网格闭环工作流程,“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考评规则上,服务标准严格细分。

该社区创新积分制管理模式,细化和完善志愿服务者公益服务积分标准,通过累积“红色积分”,用于月评学习之星、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指标。群众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也能累积爱心积分,兑换爱心物资。

服务主体上,该社区细化了职责范围,让6个网格党支部和90多名结对单位下沉党员认领工作服务职责,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综合治理大格局,实现志愿服务无缝隙、全天候、全覆盖。

具体做法是,打造“春苗护学岗、平安在线岗、绿色爱卫岗、红色解忧岗”和“文明劝导员、政策传播员、矛盾调解员、爱心传递员、圆梦互助员、安全巡逻员、飓风突击员、环保宣传员”的“四岗八员”志愿服务模式。

“四岗八员”,搭建起了三眼井社区志愿服务的四梁八柱。

“一美”,指的是绣花功夫求精求细,目的是让社区和美宜居起来,社区环境美、居民心里美、服务完善美,多美合一,“美美与共”。

在社区党总支广泛发动下,三眼井社区涌现了一批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他们自觉“认领”岗位,成为“四岗八员”中的一份子。

“我要发挥余热,在社区挖掘一批好苗子,让京剧和采茶戏好好传承!”阳新京剧“名角儿”胡佩俊老人说;

“只要社区有需要,我肯定是第一个冲出来的,捐钱捐物做义工,在所不辞!”曾带着儿子和亲侄子驰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建设,又悄然捐献10余万元的青年义工夏启强拍响胸脯;

“抗癌斗士”穆伟生身患3种癌症,做了3次大手术。他立下遗嘱,如果去世后就捐献器官,甚至做“大体老师”。作为退伍文艺兵,他热衷小区公益活动,宣传正能量,“余生每一天都要活得有意义。”

老党员龚正仁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年都会免费写大量对联送给居民,还力所能及做更多公益事业……

微信图片_20231121083328.jpg

小民大爱,幸福和美。

如果把三眼井社区党总支比喻成一个“磨心”,那么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和“绣花针”党员志愿服务队就是不断旋转的“磨盘”,一年365天,细细研磨扶弱济困、便民利民、就业指导、治安维稳、环境保洁、医疗保健、宣传教育、文体娱乐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一个“民俗悠久”和“幸福和美”的社区呼之欲出。

“兴国镇先进基层党组织”“阳新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黄石市关工委先进集体”“阳新县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的背后,是三眼井社区党群共同努力奋斗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三眼井社区筑牢支部红色战斗堡垒,手执“红色绣花针”穿针引线,下足“绣花功夫”,将群众需求和关切呼应得滴水不漏,真正把心思“想”进群众心坎里,把事情“干”到群众家门口——

在兴国镇党委的调度下,这个社区用一针一线,串联起千家万户,绣出了一个党群携手奋进的同心圆,更将绣出群众未来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策划:阚华东

执行:钟梦婷、王云君

文字:田城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