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田城 通讯员 余冬林)12月1日,记者从咸宁市科协获悉,为扎实开展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今年来,该市科协通过建设社区(小区)科普之家、科普教育基地,推进科技志愿服务进社区、进校园活动等多项举措,积极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学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
在《咸宁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总体指导下,今年10月,咸宁市教育局、市科协等13家单位联合出台了《咸宁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工作措施》,协同推进工作开展。
56个科教基地
据了解,咸宁市目前建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1个,涵盖科普场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企业、教育科研、自然资源、“三农”基地等多种类型,各级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开展讲解、参观、实践等活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普及现代科学知识。
为持续推进科普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做好青少年课后科普服务,咸宁市科协新认定科普教育基地26个,市级科普教育地总计达到56个,进一步加强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科普资源普惠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在市科协的全力推动下,该市校园和社区科普阵地建设打通了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
咸安区银泉社区、赤壁市周画岭社区获省级科普惠民社区命名,嘉鱼县新街镇中心学校、通城县隽水镇北门小学、通山县通羊镇第三完全小学获评省级科普教育学校。
赤壁市实验中学、通城县实验学校、通山县南林镇南林中学3个农村中学科技馆持续发挥科普教育作用;中国流动科技馆先后走进赤壁市和嘉鱼县,近万名中小学生参观。
此外,该市科协还在银泉社区、书台社区、文笔路等7个社区(小区)建成“科普之家”,打造家门口的科普活动场所。
科普教育学校全市开花。 通讯员 供图
多元传播矩阵
科普,科技是核心内容,面向社会大众普及是关键。
为构建科学传播阵地,咸宁市科协形成了以微信、网站、报刊、电台、影院为主要渠道,主流媒体和部门宣传平台相结合的科学传播矩阵。
在电台、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办科普专栏,“科普在身边”“香城科普”、公益短视频等多点开花。
2023年,该市举办“弘扬科学精神 点亮精神火炬”科普知识竞答活动,吸引2.67万青少年参与。
“小手拉大手 科普进万家”科普知识答题活动面向全市各级在校学生,以亲子答题形式共同学习科学知识,将科普教育延伸到家庭,累计20万人次参加学习。
一年来,科普讲堂深入基层。
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参加下,“香城科普讲堂”“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多次走进各级学校、社区。
咸宁市全国科普日专题活动“开学科普季”,线上直播线下授课,全市各级中小学校师生33万人次共学人工智能知识。
一年来,咸宁市开展形式丰富的科普活动。 通讯员供图
协同创新机制
“咸宁市青少年科学节”,是该市科协、教育局、科技局、团市委、市妇联等全力打造的一张名片。
这张名片,以创新成果评选、创意编程比赛、科普征文大赛、科普短视频大赛、创客创新交流展示、青少年科普联合行动为主要内容。
科创,青少年是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和社会机构是共同参与者。
近年来,咸宁市、县两级中小学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得到丰富开展——
第三届全市青少年科学节共征集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创意编程、科普短视频、科普征文作品超1500件。
青少年创客创新交流展示活动,40所学校、220支参赛队伍、306名选手齐聚一堂开展编程机器人、编程无人机现场竞技;科普短视频大赛吸引114万人次点击参加。
第37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咸宁市获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类奖项16项,获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专项奖3项。
创新创意,开启了孩子们的科学思维。 通讯员 供图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科创兴国,实干兴市。
咸宁市科协将以学校为阵地、家庭为基础、运用科普资源服务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科学教育良好氛围,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咸宁高质量发展输送科技的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