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咸安经验“新四招”,破解公共用地难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8日21:16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铮 通讯员罗玲 陈依涵)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公共建设是深化实践活动和共同缔造工作的重要环节,如何解决公共用地难是群众工作的重中之重。

微信图片_202307300320351_副本.jpg.jpg

双溪桥镇三桥村一角。黄铮 摄

12月18日,记者从咸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咸安区采用“盘活家底”“认捐土地”“留基让地”“飞地调地”等“新四招”,在全区各大乡镇开展试点取得成功,有效破解公共用地难问题,目前已形成“咸安经验”。

“盘活家底”,盘出“新天地”

据介绍,咸安区聚焦存量土地资源,将集体闲置资产、居民老旧房屋、私人违法建筑等科学整合,拓展用地空间。

双溪桥镇陈祠村、高铺村积极摸排闲置的老学校、仓库、大棚等集体资源。在建立闲置用地台账的同时,召开村湾会议,组织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用地谋划,让“有限空间”释放“无限可能”。

高桥镇洪港村抢抓自建房消危行动契机,组织进行逐户调查,对不具备重新修缮条件的老旧房屋进行统计并与户主沟通协商,将老旧垮塌房屋拆除,保留户主原有宅基地,对暂不重建的宅基地进行临时利用。

向阳湖镇绿山村徐八加强与相关部门对接,严格农村建房审批,按照标准引导村民理性建房,对“一户多基”和做围墙圈地等违法建筑,及时报告相关执法部门进行拆除。同时统筹村湾布局规划,合理设置公共建设用地和村民宅基地还建用地。

“认捐土地”,捐出“新气象”

在村湾建设中涉及用地矛盾格外突出,各地以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理念,共谋土地认捐机制破解公共用地难。

在实践活动中,咸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工作人员发现,用地矛盾制约了乡村发展。村湾党支部充分发挥“红色管家”、乡贤理事会的引领作用,带头捐款动员村民转变观念。

“大家都在积极捐款支持村湾发展,我们能不能变通方式,动员每户认捐几分地来支持村湾建设呢?”在高桥镇黄安吉湾组一次屋场会上,白水村党总支书记黄彪彪的提议,得到参会党员与群众积极响应。

镇村干部牵头召开3次屋场会,充分征求村民意见,通过各方投票表决,采纳每户认捐三分地作为村湾发展储备用地的建议。

土地认捐后归村组集体所有,超出部分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分红,强化集体公共用地储备管理。未涉及用地的村民,每户认捐300余元用于集体建设经费。

“留基让地”,让出“新生活”

针对村湾公共建设需要占用宅基地的棘手问题,咸安区各试点村湾党支部、乡贤理事会因地施策,探索留基让地机制破解公共用地难。

为了实现“公得利,民不亏”的理念,在共同缔造美丽村湾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大幕井头村创新实行“拆屋留基”,对村民主动出让用于公共建设的房屋,拆除后仍保留宅基地资格权、收益权,通过铺设红砖予以标识,若今后征收产生收益归村民所有,在建设村湾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村民的权益。

自从实行“留基让地”新模式之后,大幕乡井头村村民彻底没有后顾之忧,纷纷主动参与村湾建设。有的捐献闲置的石磨、青砖、老物件等“古董”,有的投资投劳贡献折计40多万元,累计让出房屋和土地600余平方米,建成了文化广场、小游园、运动设施、生态停车场等,共建共享幸福家园。

此外,白水村黄安吉将2000余平方米的集体公共用房拆除后,交给区经发集团建设休闲民宿,集体以土地形式入股参与分红。双溪桥镇高铺村利用近100亩的村组集体土地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种植业,带动20余名脱贫户及零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增收3万元。

“飞地调地”,调出“新路径”

在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和村湾公共设施建设中,面对征地拆迁困难、公共用地不足、项目难以落地等问题,咸安区创新“飞地调地”机制破解公共用地难,让不同的用地主体可以通过空间腾挪置换所需土地。

据介绍,开发商可以找一块公共设施的合法用地进行捆绑,以降低更新改造项目的门槛,补充地块无偿移交给政府,政府将给予承担移交责任的更新改造项目按比例计入适当的建筑面积补偿,保障更新改造项目的实施。

而村委会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可以进行合法调地换地,顺利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飞地调地”机制的创新试点,实现了公众、政府、市场主体和相关权利人的多方共赢。

例如,双溪桥镇三桥村就针对试点拆除30多间房屋的清偿问题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如被拆除房屋的户主在村内有多余地基,那么清退的土地将无偿归集体使用;如拆除的闲置房屋使用的是该户主在村内唯一的地基,那么会按照“一户一基”的原则,在村组之间其它空地按照面积大小1:1置换补偿,共清退1.5余亩土地,变成村湾公共用地,实现了三桥村共同缔造和美乡村的愿望。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