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冶特钢,熊熊炉火生生不息。
从中国第一炉电渣钢到第一根极薄壁高温合金旋压管,从第一个飞机用高温合金涡轮盘,到第一根轧制的飞机大梁(毛坯)。
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神舟系列飞船的上天、“嫦娥”奔月,再到“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大冶特钢均提供了关键部件的用钢。这一块块上天入地的“好钢”,无疑也是“黄石造”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百年特钢,源远流长。通讯员 供图
不断刷新纪录
2023年10月,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召开,这也是全球顶级风电行业盛会。
随着“十四五”规划、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的实施落地,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布局点。其中,风电产业已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会上,大冶特钢与全球风电设备的核心企业、产业上下游的配套企业,携前沿产品和技术亮相2023北京国际风能展,为行业呈现新的商业模式和解决方案。
“无论是辽阔平原、戈壁沙洲,还是在群山之巅、茫茫大海,大冶特钢风电螺栓用钢以纯净度高,热处理后性能好的优势闻名于业内,预埋螺套、塔筒螺栓、叶片螺栓等高端风电紧固件材料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底气十足的产品介绍,让不少采购商为之倾倒。
据介绍,大冶特钢是最早实现风电关键部位用钢国产化的特殊钢厂,先后与用户联合研发风电主轴承,创造了风电轴承多个首台套。
其中,去年8月15日,国内首套18兆瓦平台风电主轴承顺利下线,再次刷新了我国国产风电主轴承最大单机容量纪录。其主轴承是用大冶特钢直径700毫米超大规格轴承用钢研制而成,这是风电行业关键部件国产化进程的又一重大突破。
从4.5兆瓦、7兆瓦,到10兆瓦、12兆瓦,再到16兆瓦、18兆瓦……大冶特钢助力国产大功率风机不断刷新纪录。
绿色工厂,“绿”意盎然。通讯员 供图
红色工匠精神
是什么铸就了大冶特钢不断突破挑战、刷新纪录的底气?
2023年,这场盛会有答案——5月20日,大冶特钢迎来了“大冶钢铁厂党支部”成立100周年和建厂110周年的双喜之庆。回首峥嵘岁月,企业发展史背后,隐藏着大冶特钢屹立百年的“秘诀”。
1921年秋,受恽代英、林育南发起组织的革命团体“共存社”的委派,林育英化名李福生,以翻砂工人的身份,来到大冶钢铁厂(大冶特钢前身),传播革命火种。在他的影响下,觉醒的工人在这里建立了60余人的学习小组。
1922年2月,林育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委派成为黄石港石灰窑的党代表。在他的领导和教育培养下,大冶钢铁厂工人仇国升、刘敢生、林家庆等于同年3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建了黄石地区第一个党的“基本组织”——中国共产党大冶钢厂组。
党组织的成立既在中国“钢铁摇篮”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又铸就了百年企业发展的“根”与“魂”。在为国担当的“红色工匠精神”指引下,百年来,大冶特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钢铁摇篮”逐渐成长为“特钢领袖”。
数字平台,智能管控。通讯员 供图
近年来,大冶特钢坚持以引领特钢发展为己任,推动原创技术研发。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走发展特种新材料与先进材料的差异化竞争之路,助力保障国家对关键特钢材料的需求,发挥科研创新平台优势,实现关键共性技术与先进材料的突破和引领。
心系“国之大者”,大冶特钢不断追求关键技术创新,2023年获得专利授权117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170钢管厂“一种快速测量三辊减径机轧辊孔型长半轴方法”等5项发明获得PCT国际专利授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新一代长寿命轴承钢抗疲劳组织性能调控技术”获得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
同时,该公司还入选第七批“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名单”,全国16家企业入选,系唯一一家特钢企业。大冶特钢更是为万米“深地一号”、“深海一号”、直径8.61米盾构机主轴承、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深中通道等国家重点项目提供了硬核保障。
记 者丨吕鉴蕾
通讯员 丨王虎涛、朱丰景、朱友松
出 品丨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指 导丨黄石市委宣传部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