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由
古楼街道镜园社区区政府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位于洋澜湖畔,共有6栋居民楼,10个单元,常住居民117户,327人。小区原属鄂城区政府管理,2019年10月小区经过三供一业交付于社会,成为无人管理小区。40工程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先后都将区政府小区纳入改造范围,但对小区如何改造,居民意见较难统一,改造工程一度遇阻。
二、主要做法
从0到1,党建赋能,红色引擎添动力
精心谋划,科学布局,优化治理单元。基于区政府小区有院落、党员多、邻里熟的特点,将区政府小区单独划分为一个治理单元,抓住党员这个关键群体,拉动“多条线”拧成“一股绳”,增强党员服务意识,促进党员作用发挥常态化,推进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长效化。
精准摸排,靶向发力,激活关键群体。以遍访党员为抓手,联合街道蹲点组成员、共建单位党员,多轮全覆盖入户,虚心听取党员对于区政府小区建设及社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用实际行动拉近与党员群众的距离,真正摸清每位党员的具体情况。
精细落实,固本培元,夯实战斗堡垒。借区政府小区改造契机,引导小区党员干部乐当群众“好邻居”,变“坐机关办公室”为“践行一线工作法”,以小区自治为目的,成立第一支队伍——小区党支部,打通基层治理末梢。
从1到3,我为人人,上下齐心聚合力
强引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建引领,通过支部党员在一线“亮身份、作表率、显担当、树形象”,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动居民以投工投劳的形式积极参与小区改造,打造小区议事阵地——小区驿站,拟定“区政府小区居民行为道德公约”。
扩队伍,规范小区事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小区治理工作,打造小区第二支队伍——以党员为骨干的红色业委会,充分利用“小区驿站”,搭建民主协商平台,通过社区、小区党支部、红色业委会,三方联动形成治理合力,有效改善小区在治理过程中的难点、痛点。
强服务,提升小区自治能力。坚持将志愿服务作为推动小区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新路径,组织开展“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活动,打造小区第三支队伍——红色花甲管家团,鼓励居民发挥自身特长优势,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小区治理。
从3到N,资源整合,多元共治激活力
凝聚多方资源力量,让组织“攥指成拳”。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建立一平台、一公约,拉起小区党支部、红色业委会、红色花甲管家团“三驾马车”,发动共建单位、辖区单位、爱心商家、养老机构、群团组织等“N”股力量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113N”小区治理模式,不断激发治理活力,实现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
健全小区自治体系,让治理“效能凸显”。着力形成“社区协调、支部引领、业委会主管、业主自治、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依托小区驿站,充分调动释放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动群众参与小区建设,真正形成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用活“113N”模式,让服务“精细入微”
在人居环境、小区管理等硬件不断升级的基础上,推动文娱活动、志愿服务等软件优化提升,开展趣味运动会、义诊、义剪、集体生日会等各类,实现文化资源在小区共享、奉献精神在小区碰撞。
三、工作成效
提升党建覆盖质量。明确了小区党组织引领业委会的具体实施路径,将“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由“工作原则”变为“操作细则”,党支部书记和业委会主任“一肩挑”,业委会成员中党员占比70%,提升了党建覆盖质量,在小区党支部的引领下,做到了议事有平台、决事有抓手。
拓展诉求解决路径。依托小区驿站,针对居民不同诉求建立解决渠道,以小区党支部兜底群众微心愿微诉求,让各类诉求得到及时解决,让“有问题、找支部”成为小区居民的广泛共识。
推进共建走深走实。激发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中来,让“参与”的种子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让“共建”的意识悄无声息地开枝散叶,真正实现区政府小区从原来的“无人管”到现在的“共治理”。
区政府小区通过社区大党委引领组织,搭建议事协商平台、成立小区党支部,缔结公约开启自治之旅,组建红色业委会、备案社会组织,链接N股力量融入小区建设,共同缔造幸福家园,形成“113N”小区自治模式。
区政府小区从原来的“无人管”到现在的“共同治”。小区自治管理费用更是达到97.4%,大家都积极缴费,认可自治成果。周边小区也用这个模式进行了成功复制,发动477名群众筹集217万元进行了水改气改,让幸福生活传递开来,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