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胡剑芳 张冲)2016年实施退池还湖以来,咸安区斧头湖和西凉湖畔已上岸8年的向阳湖镇数千“渔民”,他们过得还好吗?3月20日,笔者前往向阳湖探访。
昔日“捕鱼者”,今朝“护渔员”
为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长江生态水资源的号召,早在“两湖”退池还湖工程完工前,向阳湖镇甘棠村二十组组长渔民朱祖贵就带头从渔船上岸,脱离了“靠水吃水”的捕鱼业。
“通过环境综合整治,现在的西凉湖是越来越美了,一望无际的湖面,成群的候鸟,还有为美景驻足的游客。”朱祖贵笑道。
55岁的朱祖贵,一直在跟水打交道,在当了38年的“渔民”后,他“转身”成为一名护渔员,守护西凉湖水生态健康。
3月19日早上,天微微亮,朱祖贵就开始了巡湖工作。作为一名“护渔员”、组级“护水员”,每天沿湖堤巡护是他日常工作中最寻常的一项。
西凉湖畔弯弯曲曲的小路,朱祖贵已经不知走了有多少回了。记忆中,祖上三代都是以捕鱼为生,那时的朱祖贵才六七岁,是当年全村最小的渔民,这一打就快40年。
朱祖贵说,那时打鱼、养鱼,与水争利,投肥投药并没意识到破坏了水生态。
“好在回头早,如今自己也可在工作之余为保护生态出一份力,也算是为之前的行为救赎吧。”说着,朱祖贵笑了,巡湖的脚步更坚定了。
曾经“围网户”,今朝“护林员”
“不准带火种上山,不准烧田边地坑,……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身着迷彩服,手戴红袖章,拿着小喇叭见人就宣传,48岁的詹建安,曾是向阳湖斩关村西凉湖区的渔民,如今是斩关村茅山自然生态林的守护者。
曾经,詹建安一家在湖面围网养殖达千亩以上,一年的经济效益可达18万元。2017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西凉湖开始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詹建安与更多渔民一起转业上岸,开始了新生活。
“让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域休养生息,虽有不舍,但为了给子孙留下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责无旁贷,且意义重大。”詹建安说,上岸后因对地方地形的熟悉,主动应聘村里护林员,保护自然的同时又可以贴补家用。
同时,还他发动了更多“上岸”渔民参加保护队伍。
如今,在向阳湖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就有一支“渔民·护绿”志愿服务队。
如今的詹建安走上了护林防火公益性岗位,主要任务是沿线树木、植被的日常管理和森林防火等工作。
从过去的“圈养户”到现在的“护林员”,他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守护着向阳湖的一草一木。
那年“捕鸟者",今朝“护鸟员”
向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咸安区北部,淦河在此与斧头湖交汇,总面积8937亩,属东亚至澳大利西亚的候鸟迁徙线,每年有数千只候鸟来此越冬,鸟类达189种,有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栖息、被列为国家重要湿地。
向阳湖镇北岭村地处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等核心地带,原住村民达2000多人,在被纳入保护区域前,捕鸟捉鱼都是村民生活的“日常”。
2018年湿地公园管理处成立,为响应“渔民上岸”政策,“专业”渔民都弃网上岸。
“斧头湖面积宽广,周边地区村庄也是星罗棋布,小时候还觉得候鸟来和我们抢鱼,经常做一些稻草人来驱赶候鸟或捕鸟。” 在湖面捕鸟围网养殖打鱼为生的刘文平上岸后,转型应聘成为湿地巡湖“护鸟员”。
2019年12月,一批小天鹅沿候鸟迁徙线在咸安斧头湖越冬啄食,湿地公园管理处云台监测到有一只小天鹅口吐白沫倒在滩涂上。作为“护鸟员”,我第一时间将小天鹅移至候鸟保护站,随即与区林业局兽医一起对小天鹅进行救治。
“我一直忘不了,小天鹅在恢复后起飞前,与我的对视,仿佛在和我诉说着谢谢,又和我再见,心中既有不舍又有欣慰。”刘文平深情回忆。
如今,在刘文平的宣传带动下,周边的村民都把候鸟当成朋友,有些村民还会留一些稻谷给候鸟做口粮。
“只要走得动,我会一直坚持把巡湖护鸟工作干下去,让这里成为鸟的天堂!”刘文平信心满满。
历史在变迁,文明在延续。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优化生态环境,除了碧水入湖工程,退池还湖工程外,还有数千渔民生产和生态观念的转变。
“从过去的靠水吃水要资源到如今自觉转型守护一方碧水, 有的渔民当上河长、有的成为护鸟员、有的成为护林员、有的当上护渔员,有的成为生态宣传大使。”向阳湖镇党委书记陈伟说,经过引导,曾经与水争利的渔民们,如今成为保护这一方水生态的排头兵。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