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咳嗽两周以上警惕百日咳 太和专家:5岁以下儿童易感,病程长还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2日16:07 来源: 十堰晚报

近日,“百日咳今年已致13人死亡”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据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报告显示,2024年前两个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何为百日咳?百日咳是如何传播的?百日咳对哪些人群危害最重?如何预防百日咳发病?就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文、图/记者 叶楚榕

男童咳个不停一查患上百日咳

“最近虽然还在咳嗽,但比之前明显好多了。”4月初,在太和医院儿科3病区病房里,35岁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半个月前,她接5岁儿子轩轩(化名)从幼儿园回家,听到孩子有些咳嗽,但症状不明显。到了第三天,轩轩频繁咳嗽,尤其是晚上咳个不停,小脸憋得通红,还伴有低热。刘女士以为孩子感冒了,给他服用感冒止咳药,谁知病情没有好转。刘女士这下着急了,赶紧带着儿子到太和医院儿童医疗中心就诊。

“可能是百日咳。”听了刘女士的介绍,太和医院儿童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罗新兵给轩轩安排百日咳核酸检测。经过一系列检查,轩轩被确诊患上百日咳。

“啥是百日咳啊?要咳一百天吗?”面对刘女士的疑惑,罗新兵介绍道,百日咳对于年轻父母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疾病,因为这个病近几十年不多见。它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程常迁延两三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患儿年龄越小,病情越重,可因为并发肺炎、脑病导致死亡。

近期患儿增多常伴“鸡鸣”样吸气声

百日咳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罗新兵介绍,从今年1月开始,门诊上的百日咳患儿明显增多。目前,该院儿科3病区住院患儿中,百日咳患者占到10%以上。

百日咳的典型特征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咳嗽终末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回声,有些孩子会咳得满脸通红、憋气,甚至呼吸困难。

典型的百日咳临床表现分为3个阶段: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如果不及时干预,3个阶段加起来通常要持续100天左右。

卡他期是自发病至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持续1—2周,表现类似感冒症状,包括低热、咳嗽、流涕、喷嚏等。这个时期人体内的细菌数达到高峰,由于不能早期识别,导致该阶段传染性最强。

痉咳期一般持续2—6周,也可长达两个月以上。患者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特点为成串的、痉挛性咳嗽后,伴一次深长吸气(“鸡鸣”样吸气性回声);之后又发生一次痉咳,反复多次,直至咳出较多黏稠痰液。痉咳时,患儿时常面红唇绀,舌向外伸、表情焦急、颈静脉怒张、身体弯曲;常见咳嗽后呕吐或吃奶后呛咳。在两次发作间隔期,患儿多无明显症状。小婴儿容易出现并发症,常见有呼吸暂停、肺炎、百日咳脑病等,还有可能出现结膜下出血、脐疝、气胸等气压性损伤。

恢复期为阵发性痉咳逐渐减少至停止,“鸡鸣”样吸气声消失;这个时期一般为2—3周,若有并发症(肺炎、肺不张等其他症状)可长达数月。

5岁以下儿童容易感染

主要传染源来自成人

罗新兵告诉记者,人是百日咳鲍特菌的唯一宿主,百日咳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家庭内,成人患者和潜在感染者是儿童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其中55%来源于患儿父母。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等将细菌播散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带菌的飞沫而被感染。

百日咳的易感人群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但青少年及成人也会感染。尽管百日咳的成人患者不多,但罗新兵提醒,百日咳并非普通咳嗽,除了病程长之外,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需要警惕。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咳嗽持续两周以上、程度剧烈,尤其是咳得满脸通红、憋气,常规治疗无法缓解,应主动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期。

儿童应规范接种疫苗

尽量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

罗新兵表示,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我国当前使用的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俗称百白破疫苗),共包括4剂次接种,分别在3月龄大、4月龄大、5月龄大、18月龄大。家长应遵从疫苗接种规范,按时带孩子完成全流程接种。

小孩、年老体弱者、孕妇等易感人群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在公共场所注意戴好口罩,避免跟咳嗽患者接触,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同时保证勤洗手、适当锻炼。

如何缓解百日咳带来的咳嗽?罗新兵介绍,要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及湿度适宜,避免烟尘、油烟等刺激性气味吸入,避免诱发痉挛性咳嗽的因素;避免剧烈活动但也不能卧床不动,适当活动,加强营养;避免过多刺激,进食、喂药等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时间,不要吃得过饱,进食后拍嗝,防止呕吐、误吸。

罗新兵查看轩轩的恢复情况。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