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向燕)群峰蹉跌,涧水淙淙;草木苍翠,虫鸟啾啾。4月,春意浓浓。行走在紧邻小神农架的巴东县沿渡河镇官田村周围,风光秀丽,空气清新,三五成群的蜂桶分布在附近十里八乡的各个角落。
蜜蜂的主人叫刘楚红,是土生土长的官田村人,一家四世同堂,上有87岁高龄的母亲,下有一对儿女。儿子已婚,长年在外跑运输,女儿在大学读书。儿媳在沿渡河集镇从事个体经营;两个孙子读小学。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别看现在刘楚红将蜜蜂养得风生水起,收入颇丰,一家人和和美美,令人羡慕,曾几何时,也经历过风雨飘摇,几近崩溃。
刘楚红幼时家境贫寒,初中没念完就辍学四处打工。1987年,刘楚红步入婚姻的殿堂。1996年,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他,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毅然结束打工生涯回到老家,在陪伴家人的同时,打零工赚取家庭开支。一家人虽不富欲,倒也其乐融融。
1997年,刘楚红在操作机器切猪草时,意外出事,导致右手从小臂下完全缺失,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痛失一手,这个家里的顶梁柱,这个靠力气养活家人的山里汉,感觉如天塌一般,痛不欲生。面对幼小的子女、年迈的父母、身单力薄却咬牙忙碌的妻子,刘楚红心如刀绞,每天都在泪水和自责中艰难度日。
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顾年老体弱,尽量多做一些家务和农活,来减轻家里的负担。“家里没有你,还有我和爸妈啊!况且你还有一只手和两条腿,还有头脑啊!”淳朴善良的妻子无数次开导刘楚红,鼓励他振作起来。
真切无私的关爱,让刘楚红消沉的心渐渐温暖起来,火热起来。两年后,在家人和亲友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刘楚红借钱开了一家小商店,经营日杂百货。刚开始,由于不懂做生意,“门前冷落鞍马稀”。但他不气馁,坚持每天早开门、晚关门,诚信经营,童叟无欺,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意逐步向好。
2017年,刘楚红抓住市场,利用紧邻神农架、山中药材花多的地理资源优势,尝试养殖中华土蜂,妻子举双手赞成。刘楚红时常以巴东天生无臂残疾人陈兹方用双脚书写人生的事迹为榜样激励自己,克服只有一只手的困难,爬树、收蜂,不知摔了多少跤,破了多少皮,被蛰了多少次,但他都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坚持了下来。每天,他守着蜂桶睡觉,观察蜜蜂的动向、习性以及冬天迁移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线上学习、线下求经,积累知识和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坚持下,养蜂渐渐有了起色,规模由最初的20多箱发展到2022年的110多箱,到现在的150多箱,产品质量优良,供不应求,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过上了真正的“甜蜜生活”。同时,带动周边20余户农户养蜂,提供无偿技术服务。
为了方便峰桶清理和收割蜂蜜,刘楚红专门做了一个铁钩套在右手上,村人皆尊称他为“铁手刘”,赞扬他钢铁般的意志。
有难一起担,有福一起享。成功之后的刘楚红,深深记得,在自己最低谷的时候,家人不遗余力的爱护;深深记得,在自己想要创业的时候,亲友们不遗余力的帮助。
近几年,妻子在村里工作十分繁忙。大到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小到纠纷调解、思想沟通、资料报送,往往忙到深夜才能归家。为了缓解妻子的压力,刘楚红主动当起了家里的炊事员和村民的送货员,乐此不疲。“我是被你拯救回来的,现在该我爱护你了。你只管安心工作,家里一切有我!”每当妻子回到家里,看到热腾腾的饭菜,面露惭愧时,刘楚红总是温情脉脉地灌“蜜”汤,令妻子十分感动,满脸幸福的泪花。
村民们笑称,“铁手刘”完成了华丽的转变,从身体上的“一把手”,变成了家庭和谐、钻研技术、带头致富的“一把手”。刘楚红被巴东县纪委监委驻村尖刀班和官田村支两委评为“自力更生”典型,其事迹被巴东县残联、恩施州残联推广,并被省级媒体专题报道。2022年,被中共巴东县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选为年度最美家庭。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