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一份牵挂维系十七载,红安这场“相聚”跨越千余里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6日17:47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李明颖 张红玲)“寻亲多年,一家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父亲,虽然没想到是这般结局,但中国人讲究魂归故里,17年来压在家人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非常感谢红安的警察。”周先生感激地对民警说道。

认亲现场。通讯员 供图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5月15日上午,周先生一行5人跨越500多公里从河南省伊川县赶来,在警方的见证下终于与父亲周景新“团圆”。

17年的苦苦等待,时间带回了期盼的团圆,却是用另外一个方式给了他们答案。认亲现场,虽没有相拥而泣,周先生的一句“爸,回家了......”让在场的人无不泪目,在外漂泊17年,去世2年的周景新老人终于归于故土,回到了亲人身边......

聋哑男子,身份一时难以查明

将时钟的指针回拨到2021年6月的某天,红安县公安局民警在城区街道巡逻过程中,发现路边躺着一年过六旬的男子,经简单沟通后得知该男子是聋哑人,不识字,也看不懂手语,身上没有带任何能表明其身份信息的物品,疑似流浪人员。

民警遂将其带回值班室,为老人端来热水和食物,同时,民警一面求助“智慧公安”,运用科技手段查询识别其身份信息,一面将其照片等信息发布在各微信工作群,力求查明其身份。

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仍然没有获得有效信息,寻亲一度陷入困境。为防止发生意外,民警与红安县流浪人员救助站取得联系,驱车将老人送往救助站进行安置。

同时采集了老人的血样送至黄冈市公安局录入DNA数据库进行核对查找,并通过向周边相邻县市公安机关发出协查通报,发布寻人启事的方式,试图获取有用线索。但由于信息量太少,寻亲工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妥善安置,寻亲一刻没有停歇

在红安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再次尝试与老人沟通,并在纸上写“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儿?”等话语,老人突然接过笔和纸,在纸上歪歪扭扭写下“周京新”三个字。

会不会是名字?工作人员立即将信息告诉民警,民警马上查询人口信息,将名为“周京新”的人逐一进行排查,然而同名同姓的人全国有不少,仅凭着一个名字,民警按照老人的大概年龄将合适的人选照片一次次地辨认,仍然毫无结果。

很快三个月过去了,按照相关规定,自救助站之日起3个月内无法帮受助人员找到亲人,就要进入移交安置环节,转入社会福利院进行特困供养。

2021年9月,老人被安置到城关镇福利院,在户口登记办理时为其取名“周京新”,办了落户,享受特困保障待遇,老人在那里度过了最后时光。2022年6月30日,老人因病去世,他的骨灰被安葬于红安县公墓管理处

终归故里,圆了老人遗愿

老人的去世并不意味着寻亲的结束,为了让老人魂归故里,两年来,民警不断对其身份信息进行查询、比对,从未放弃帮助他寻找家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冈、红安两级警方的不懈努力下,2024年5月13日,在利用DNA专项比对中发现,“周京新”老人疑为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周某涛失踪长达17年之久的父亲,刑侦大队民警王耀武、李明颖迅速与周某涛及家人取得联系,将“周京新”的档案照片发给周某涛及家人辨认。

比对资料。通讯员 供图

“是我爸爸!”周某涛的同胞姐姐周某荣说道。周某荣在电话中告知民警:流浪老人“周京新”原名“周景新”,系聋哑人,家中育有两子一女,于2007年从河南伊川县家中外出走失,17年来他们多方寻找未果,他们兄妹和家里的老母亲一直期盼着他回家团聚的那一天。

听到这,民警基本可以确认了。“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他已经在2022年去世了。”民警遗憾地说道。面对找寻17年竟是阴阳相隔这一结果,周某涛、周某荣兄妹及周景新老人的哥嫂一行5人开车6个多小时赶到红安,在红安警方的协调下,怀着沉痛的心情踏上接亲归家之路。

“他走失时我才十四岁,如今我已结婚生子,我们找了他十几年,这件事成了全家人绕不过去的坎、母亲心头永远的痛,没想到他跑这么远。警察同志,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同时也感谢红安救助站、福利院对我父亲晚年的帮助和照顾,这件事总归是有个圆满的结局。”长子周某东感慨这场跨越了500公里的“团圆”。

唯有尽力而为,方可不负人民!对于王耀武、李明颖等民警来说,这只是一起特殊警情事件,但对于流浪在外的逝者来说是终归故里的安定,是一个家庭和一群亲人的牵挂,看着眼眶通红还拉着自己手不住感谢的家属,民警心里也难受不已。在协助其办理相关手续后,老人的骨灰在亲人们的怀抱中回到了家乡。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