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致敬英雄丨熊元生:师部“第一捕俘手”,生擒敌军副连级军官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9日10:37 来源: 荆楚网 ​

致敬英雄通栏.png

记   者丨左乙辰

通讯员丨黄旺宣 卫学平 曹海庆 采写报道

微信图片_20240517142021.jpg

熊元生近照。左乙辰 摄

眼神矍铄, 站姿挺拔,初见熊元生,他给人的感觉,是典型的军人气质。

当聊到自己第一“捕俘手”的生死经历,那些艰险的战斗画面,通过他的言语便生动地呈现在听者的眼前。

微信图片_20240517141926.jpg

熊元生服役照。受访者 供图

师部“第一捕俘手”

熊元生出生在大冶市保安镇牛山村。1980年11月,他被分到广西边防军三师九团二营三连。

“法卡山战役,在对越反击战中,非常有影响力,也非常残酷。我们都是咬破手指写血书舍命求战。”5月16日,在接受采访时,熊元生回忆道。

1981年5月4日,熊元生随部队潜伏在发卡站3号高地山脚下。5日凌晨六点战役打响,待几十分钟的炮击后,在冲锋号声中,熊元生带着战友拼命地往冲向山头,见到敌人就用枪扫射,直至占领整个3号高地。

“占领3号高地后,就是坚守,猫耳洞就是那个时候发明的。”熊元生介绍,他们在法卡山坚守一个多月,从未丢失一寸阵地,其在法卡山收复战中荣立三等功,也在火线中入党。

此役后,熊元生被师部侦察大队选中,成为一名侦察兵。经过简短集训后,又被派到法卡山的黑字山驻守。作为侦察兵需深入敌后,稍一疏忽,便是全班覆没。

在一次抓俘虏的任务中,熊元生带领抓捕组深入敌营抓俘虏,决定在敌人下午两点出来取水的水井旁潜伏。

“在将前后两名敌人击毙的瞬间,我猛地冲向中间的敌人,勾拳、锁喉、堵口、装袋,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扛起俘虏没命地往回跑。”回想起这次抓俘虏的细节,熊元生记忆犹新,并由此获得了师部“第一捕俘手”的称号。

抓回俘虏后,经审讯,敌人为副连级,所得情报也非常重要。熊元生也因此被提拔为代理排长,荣立二等功。

生活照.jpg.jpg

熊元生赴广西祭奠战友后在边境界碑留影。受访者 供图

践行“法卡山精神”

1986年,熊元生转业被安排到大冶县粮食局。

当时,局领导找他谈话,表示军功在身的他可以安排好一些的岗位。

“我是党员,不怕流血牺牲,更不怕吃亏吃苦。”熊元生说,“我们是从法卡山活下来的人,我们要将法卡山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在熊元生的强烈要求下,他来到了较为偏远的黄金湖粮管所工作。

在位于大冶一隅的湖区,熊元生和同事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访村民,讲政策做思想工作,与民众打成一片,保质保量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目标,个人每年也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我是有家有室有事业的‘三有’人员,感觉非常满足。”熊元生对在黄金湖粮站的工作经历非常满足。

微信图片_20240517141945.jpg

满身军功章。受访者 供图

然而,到了2001年,因为改革需要,熊元生被下岗了。

对此,许多亲朋好友愤愤不平,希望他去找组织争一争。“相对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是多么幸福啊!我还有什么理由要求更多?”熊元生宽慰道,“作为退役军人,骨子里要有军人的作风,要有凛然的正气。”

下岗后,熊元生凭借自己的人脉和积累,做起了粮油的小生意,一步一个脚印重新建立自己的事业。在平淡的生活中,他一如既往地尽可能帮助邻里街坊、战友军烈,始终践行“为人民甘愿吃亏、乐于吃苦、勇于献身”的法卡山精神。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