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致敬英雄丨朱其发:悬崖神出鬼没很危险,战友伤情紧急加油修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0日15:46 来源: 荆楚网

记  者丨吕鉴蕾

通讯员丨黄旺宣、魏永伙、李俊  采写报道

孟夏时节的黄石,群山吐翠,万木葱茏。

家住开发区·铁山区铁山街道曹家林社区的参战老兵朱其发,对前线最深刻的记忆几乎都跟山有关。

微信图片_20240520084402.jpg.jpg

朱其发近照。吕鉴蕾 摄

山路崎岖,拖着特种装备上前线

1972年,朱其发参军入伍。

“我们部队当时驻扎在河南信阳,属于工程兵。现在武汉青山的防空地下室,很多就是当年我们挖的。”朱其发揭秘道。

1979年1月20日,武汉军区下达命令:部队全员整休,并做好思想动员准备。朱其发回忆,1979年2月17日,部队正式出发。一开始,工程兵部队计划前往广西战线,结果中途通知调往云南。

为什么要转战云南?“因为上头计划在云南老挝交界处修通一条快速路,但是单靠地方没办法完成,所以就紧急让我们工程兵补位。”朱其发解释。

然而,在刚刚抵达昆明时,意外发生了:部队特种推土机因为侧翻出现了故障,必须要被运到最近的兵工厂修理,然后再运往施工一线。

“在这个节骨眼上,维修拖运特种推土机事关重大,而我在部队一直负责特种装备的教学工作。”朱其发说,“要完成这个任务,舍我其谁。”

几天后,朱其发等人就没日没夜地拖着修理好的推土机追赶前线部队。开车出了国界,他们立马就傻眼了:连绵几十里都是盘山路,到处坑坑洼洼,而且没有任何护栏,外侧不经意处就是悬崖峭壁。

“我们在河南,见到的路几乎都是平的,到了这里完全变成了山的世界。”朱其发猛吸一口气,“这里的山也太多了,而且很多时候,无论白天黑夜,山上茂草高林、云海翻涌,根本看不清前路,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掉下去。”

山路起起伏伏,悬崖神出鬼没,日夜不停赶路。他们虽然一路打起十二分精神,但踩住油门、刹车的大腿还是不由自主发抖。就这样连续开了三天两晚,所幸最终平安抵达目的地,朱其发也因此被记三等功一次。

微信图片_20240520084407.jpg

朱其发被记三等功一次。吕鉴蕾 摄

青山不语,很多烈士还不到20岁

越往前线走,朱其发越止不住流泪。

“战争太残酷了,看着一位位负伤的战士被不断运下来,这样的场面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朱其发含泪道。

工程部队在修路的同时,陆续有伤员从前线回撤。卡车一辆接着一辆,有的车上几个人,有的车上十几个人;身边不时有担架抬着走过,不少伤员手臂上扎着红布条,“后来我打听才知道,扎着红布条,意味着要紧急送医,他们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朱其发回忆。

伤员们还没有走近,一股恶臭大老远就传了过来。汗臭味、腐臭味、血腥味、消毒水味……各种气味交杂在一起,根本无法靠近。战士们身上的衣服,如果它们还能够被称为衣服的话,衣领上厚厚的一层油渍格外醒目。

“看到这一幕幕,我们的心情格外沉重,更坚定了要加快把道路修通的决心。”朱其发介绍,为了打通山岭的阻隔,工程部队的战士们,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捆炸药包加快推进,势必要把半边山劈下来。前后花了20来天,工程部队顺利完成抢修任务。

期间,在控制了越北地区诸多重镇,形成威逼河内的态势后,我军此次作战的战略目的和战术目标已经达到。1979年3月5日,根据中央军委下达的撤军命令,全军通过多条线路,于3月16日全部撤回中国境内。

微信图片_20240520084416.jpg.jpg

朱其发珍藏的老物件。吕鉴蕾 摄

自此,狭义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告一段落。青山不语、英魂永存。朱其发回忆,撤军后,一座座山头因为烈士们的坟墓,平添了一层悲壮色彩。

“因为兵员基数大,牺牲战士也以山东、四川人居多。他们当时可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有的还是家里的独苗。”朱其发感慨,“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痛苦,只有了解战争的残酷,我们才会更加珍视和平的美好。”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