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杨宝 通讯员佘高慧)初夏时分的湖北省恩施市三岔镇,道路两旁的马铃薯竞相绽放出娇嫩的花朵。5月20日,在“国际马铃薯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三岔镇,去探寻长在地里的“土豆”到底如何成为了农民手中的“金豆”。
“一部恩施土豆史,半部在三岔。”这句话在恩施市民间广为流传,也成了三岔农民以土豆增收致富的骄傲。
一亩地能产多少马铃薯?村民唐浩家三代人,各有各的数。
爷爷唐敦国说:“年轻时,种得好,一亩能上1600斤。”唐浩的母亲杨艮桃说:“几年前,遇上好年景,能收2000斤。”唐浩说:“这两年,亩均产薯3000多斤,甚至4000多斤。”
地还是那块地,产量却翻了倍,奥秘何在?
“如今产量高,关键在于种薯好。”唐浩拿起“鄂薯10号”向记者展示,只见这种马铃薯个头硕大、薯形圆润。
据了解,三岔镇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现已建成马铃薯核心示范基地3000亩,位居全市前三。其中,三元坝村1300亩,建立原原种、原种、良种硒土豆三级良繁体系,完成300亩种薯基地建设,实施“米拉”(马尔科)、“鄂薯10号”良种推广,加速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
恩施市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土地平整度不高,大型农机无法作业,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恩施市落实农机补贴惠农政策,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高涨,小型农业机械化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三元坝村大堡山组张昌武家,微耕机、拖拉机等农机静静停在雨棚,春耕残留的泥土依稀可见。
“微耕机既可以耕田又可以起垄,操作简单方便,一天可以起垄三亩田,以前一家人干的活,现在靠机器一个人就能轻松完成。”张昌武介绍,与过去单纯依靠人力不同,应用微耕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作物产量。
为确保马铃薯稳产增收,当地政府还多次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围绕马铃薯晚疫病特征、防治方法、安全科学用药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培训,运用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免费发放预防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品。设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站点2个,智能化采集、传递和发布马铃薯晚疫病预测所需数据,为马铃薯安全生产、绿色防控保驾护航。
土豆种出来,产量增上来,但怎么卖出去?
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好薯不好销、卖不上好价钱等问题,三岔镇建成了“恩施硒土豆”商品化处理中心,硒土豆储藏及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为恩施硒土豆量身定制卖相。
恩施市常态化开展“土豆花儿开”文化旅游推介活动,让土豆走出三岔;通过展览展示、民俗表演、现场签约等形式,全方位宣传推介三岔马铃薯产业。同时,三岔还搭建了“土豆花开生态农业”微信小程序,从种植、仓储、品牌、销售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条研发、种植、加工到物流营销的马铃薯全产业链逐步完善。
如今,三岔镇举全镇之力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着力打造“三岔马铃薯”品牌,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一镇一业”的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做大做强;探索“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300多名脱贫户通过马铃薯产业解决了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2000多户脱贫户有效链接在马铃薯产业链上,马铃薯产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