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通山“枇杷法庭”,硬核守护“黄金果”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2日17:02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 记者田城  通讯员 袁立新 成丽娟 李莎莎) 5月19日,湖北通山大畈“枇杷小镇”第六届枇杷旅游节举行。

山坡上,枇杷树连片成荫。果园里,饱满的黄金果挂满枝头,果农们忙得不亦乐乎,慕名前来的游客正在体验着采摘的乐趣。公路边,停满了采购商大小车辆,满载而归。

眼前的情景,让通山县枇杷协会会长袁昌生心生感慨:“‘枇杷小镇’能有今天的发展,与‘枇杷法庭’多年来提供的优质高效司法服务分不开!”

法治:让通山枇杷从“路边摊”走向合作经营

袁昌生口中的“枇杷法庭”,就是通山县人民法院大畈人民法庭。

通山地处鄂东南幕阜山脉北麓,境内富水水库流经该县5个乡镇,集“库区、山区、老区、边区”为一体的大畈镇,是该县富水水库水域面积最大的乡镇。

镇内大坑、西坑、隐水等库区村民借助国家水库移民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在房前屋后种植枇杷、柑橘等果树。

枇杷味美但季节性强,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当地村民长期依赖“路边摊”售卖。

2010年8月,大畈镇大坑村青年袁观强带领一批农户牵头成立首家“枇杷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信心十足。

可不久,袁观强皱起眉头:合作社成立初期,涉及林地及土地流转纠纷、销售买卖纠纷和劳务纠纷也慢慢凸显出来。

通山县法院大畈法庭干警上门化解纠纷,为刚成立的枇杷专业合作社“支招”。

枇杷.png.png

大畈法庭庭长刘益在枇杷基地走访。   通讯员 供图

2020年春,合作社为建枇杷产业深加工基地,在土地流转时与村民发生纠纷。

大畈法庭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镇政府、司法所,上门向村民释法明理,化解村民们心中疑虑,不懈努力下,土地流转问题达成一致。

“枇杷产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村民土地看似有冲突,但只要充分运用法律规定,就能实现双赢”。大畈法庭庭长刘益如说。

今年4月12日,枇杷专业合作社接到一份大额订单,求购5000箱枇杷罐头。因交易数额较大,为防止货款拖欠,合作社拿着合同来到大畈法庭咨询注意事项。

庭长刘益很热心,详细介绍了买卖合同中存在的一些常见的注意事项与交易风险。

根据法庭给出的合规性审查建议,合作社修改了合同细节和附加条款。一周后,这枇杷罐头货款及时回笼。

“从源头化解纠纷,把法庭打造成服务枇杷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和农户的‘便捷驿站’是我们的初衷。”通山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晓丽说。

据悉,十余年来,大畈法庭在全力保障当地枇杷产业发展中不遗余力,使当年的路边摊变成了如今的合作社专业经营,促进了良性发展。

守护:从绿色食品认证到知识产权保护

枇杷种植在大畈已有300余年历史,大畈枇杷个大味美、汁多肉厚,有“黄金果”美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枇杷产量随之增加。枇杷成了当地支柱产业,周边水果经销商很快“盯”上“大畈枇杷”这块金字招牌,一批冒牌“隐水枇杷”“大畈枇杷”纷纷上市。

袁观强为此伤透了脑筋:“朱庭长,帮我想想办法。”

“袁会长,我也正为此事找你商量。”时任大畈法庭庭长朱必辉说。

2016年左右,大量外地枇杷冒用大畈隐水枇杷对外销售,致使大畈枇杷产业面临危机,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如何保护好“大畈枇杷”这一地理标志产品?

大畈法庭干警深入思考。经过调研走访,在上级院大力支持下,2016年6月,朱必辉协助袁观强将“隐水枇杷”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6年11月,“隐水枇杷”入选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9年1月,“大畈枇杷”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认证;2021年2月,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隐水洞+图形”商标通过“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

有了法律保护,“大畈隐水枇杷”品牌越叫越“响”,在市场俏销,这一特色水果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金果子”。

u=2125325880,1159760070&fm=253&app=138&f=JPEG.jpg

大畈枇杷成熟季。  通讯员 供图

服务:从牵线搭桥到高效化解矛盾  

枇杷产业要做大做强,种植技术是关键。

14年前,通过大畈法庭牵线搭桥,通山县大畈枇杷专业合作社专家工作站成立,华南农业大学林顺权教授领衔国家级枇杷研究团队驻站指导,品种得到极大改良,标准化栽培也成型了,枇杷产业提档升级。

“大五星”“早钟6号”等已成本地特色枇杷品种,还衍生出的枇杷酒、枇杷肽、枇杷膏、枇杷饮料等系列产品,延长了产业链。

“要不是法官尽心尽力,这条产业公路只怕是要‘泡汤’。”通山县枇杷协会副会长、通山隐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七松深有感触。

src=http___ss2.meipian.me_users_2518848_1e74b70b78ac4113b6adc65f

大畈枇杷成熟季。  通讯员 供图

2023年前,大畈各个枇杷园分散各村,仅靠羊肠小道相连,采摘运输成本高。

为方便采摘运输,通山县决定新修建一条5公里长的通园路。

就在施工方施工当天,附近村民以迁坟、林木补偿等为由阻工。

当时正值中午,天气炎热,13辆大罐车装满沥青,如不及时铺设,将会凝固,造成40余万元经济损失。

庭长刘益第一时间与当地派出所民警调解,向村民分析利害关系,村民被劝离开,施工继续进行。

几天后,刘益又和民警协同该镇相关负责人跟踪化解纠纷,这条致富路按时“刷黑”并交付使用。

多年来,大畈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枇杷、橘子、橙子等当地特色水果产业,通过创建“枇杷法庭”,将司法服务延伸到枇杷等水果产业链上。

截至今年4月,大畈法庭未发生一起涉及水果产业纠纷的案件进入诉讼领域。

“大畈枇杷是通山一张名片,十余年来,一茬接一茬干警为‘枇杷小镇’贡献司法力量,‘枇杷法庭’这个品牌,将会越来越亮,优化营商环境,通山法院在深度实践。”通山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邱剑军说。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