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致敬英雄丨陈敬信:给家里寄了6封告别信,给村里拉起一支公益基金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9日07:17 来源:

记   者丨田城

通讯员丨黄旺宣、魏永伙、李傲  采写报道

"能够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事!"望着窗外来往的人群,老兵陈敬信摩挲着40多年前的老照片,喟然长叹。

微信图片_20240528093919_副本.jpg.jpg

陈敬信近照。田城  摄

1979年3月6日,在一场掩护我方伤员回撤的遭遇战中,他所在的连队"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战果",荣立集体二等功。"只有上过战场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宝贵;只有经历了生死的人,才知道活着的幸福。"谈起战场上的过往,陈敬信陷入了回忆。

一场遭遇战,留下13具敌人尸体

陈敬信是一名从阳新走出去的兵。1979年底,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他被提干为连长。

三个月后,他所在的连队被派往越南前线高坪市远郊。"我们连是一个加强连,最多的时候有270多个兵,有三个炮兵班,三个重机枪班,火力充足。"陈敬信介绍道,连队主要任务是负责为正面进攻部队清扫战场,纵横穿插,打击残存敌军。

1979年3月6日,在一次掩护我方伤员回撤途中,他所在的班遭遇敌人枪击。遭遇战从下午2点多一直打到傍晚6点多,敌军留下了13具尸体;我方阵亡1人,几名战士受伤。

战士们又喜又怕地发现,敌军阵地竟然是一个不小的武器弹药转运站。如果顺利端掉,将给敌人带来不小打击。但也正因为重要,我军清扫敌军阵地危险重重。

"之后几天,大家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遭遇敌军冷枪冷炮。"陈敬信说,"我一共给家里寄了6封告别信,有的战士写了10几封,还有的咬破手指写血书。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或许明天就再也回不来了。"

尽管如此,战士们斗志昂扬,战斗时都想往前冲,"个个都想立功"。最危险的一次,陈敬信和战友孙治兵两人穷追一名敌军。敌军爬上一块三米多高的巨石后,孙治兵刚一露头,就被敌军一梭子打下来,头左侧、脖子和左肩中弹,血呼呼往外冒。

陈敬信赶紧匍匐上前帮忙止血。等其他战友接手后,他爬上石头,先丢了一颗手榴弹,然后接连4枪将敌人击毙。

一条心为民,成为村里的主心骨

退役后,陈敬信进入阳新县一家单位工作,直到2014年退休。

在阳新,他娶妻生子,儿女双全,过着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如今,儿女都已经长大、成家。

按理说,他已经"光荣"地完成了国家和人民交付的任务,也尽到了身为父母的责任,可以安享退休生活。可是,闲不住他陈敬信却总是心系家乡的发展。

他的老家在龙港镇北岭村14组。在组里,他带领湾组群众修通了通组路、修缮了祖堂、修复了破败的水塘、修建了活动广场,还添置了各种健身器材。

"有些钱是我争取项目资金得到的,有些是自掏腰包。"这些年,他为村组的公益事业陆续捐了好几万元。不光是出钱,他还身体力行做义工,回村修路,他一干就是三个月,有多少力气都使完,完全不输壮小伙。

村民们都认为,陈敬信乐于牺牲自我,做事敢担当善担当。以组里的变压器为例,大家伙都不愿意把变压器放在自家房屋旁边,陈敬信主动提出,就把变压器放在他家附近。

村民们还记得,陈敬信带头成立北岭村公益基金,用于支持村里的各项公益事业,扶助弱困,如今该基金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

"老陈是战场上的英雄,和平时代的榜样!"对于陈敬信,村民们格外敬重,把他当成村里的主心骨。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