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利川市强力推进“扫黄打非”工作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9日12:40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秦卫飞、杨承桦)漫步在利川城乡的大街小巷、村落小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扫黄打非”、移风易俗等内容触目皆是,一面面文化墙连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利川市深入推进“扫黄打非”工作,依法打击各类非法出版传播行为,全面扫除网上网下文化垃圾,摘除一个个“毒瘤”,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2023年,利川市“扫黄打非”办被评为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

激活基层神经末梢

利川市着重强化对“扫黄打非”工作的领导,将“扫黄打非”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精神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党风廉政建设等,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制度。

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了横向贯通、集约高效、融合共治的“一盘棋”工作格局。各乡镇成立“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发挥基层综治中心平台优势,将“扫黄打非”巡查、发现、处置流程纳入社会治安矛盾纠纷排查项目规范化运行,实现“扫黄打非”巡查监管全覆盖、无死角。

与此同时,利川市将“扫黄打非”与精神文明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有机结合,作为评选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各类先进的重要指标,完善成员单位主体责任清单及履责清单,明确17个成员单位24项定向、定量工作指标,逐级明确任务,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调动工作积极性。

利川市坚持抓点带面、打管结合,促进相关行业规范发展。去年以来,利川市“扫黄打非”办先后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综合执法、护苗行动、暑期集中行动等,暗访检查校园周边书店、电影院、网吧等经营场所,约谈网站23家次、低俗网红48人次,整治非法网站24家,及时处置“扫黄打非”网络舆情及敏感问题线索648条。

培育清朗文化净土

“我们身边的‘黄’和‘非’有哪些?”“小学生在‘扫黄打非’活动中可以做些什么?”……5月24日,利川市第三民族小学通过案例讲解、互动答题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利川市“扫黄打非”办将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指定为“扫黄打非”研学基地,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量身定制“扫黄打非”课程。

创新开展8大“护苗”专项行动,在全市28个留守儿童“希望家园”开展“扫黄打非”系列志愿服务宣讲。在全市48所中小学设立“护苗”工作站点,将“扫黄打非”宣传作为“开学第一课”、家长会的重要内容。挖掘本土非遗文化资源,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扫黄打非”特色宣传作品。

强化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监管,对繁华街区、旅游景点、交通枢纽、校园周边、宗教场所等重点区域进行定时巡查、临时抽查、错时检查、突击检查、暗访督查。2023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收缴非法出版物3600余册、音像制品530件,处置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线索40余条,立案查处涉“扫黄打非”行政处罚案件16件,罚款及没收违法所得共计50余万元。

激活基层网格“神经末梢”,深入挖掘基层“扫黄打非”工作潜力,实现全市304个村(社区)“扫黄打非”基层站点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坚持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全面辐射,高标准建设“扫黄打非”基层示范点,打造都亭街道“邻里夜话”、沙溪乡“小院说事”、龙船调社区“四个强化”工作模式等“扫黄打非”基层品牌。2023年,忠路镇主坝村入围全省“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

推动宣传全域覆盖

利川市深入推进“扫黄打非”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开学第一课”“世界读书日”“知识产权日”,开展“龙船调·书香利川”“我的书屋我的梦”“网络安全进校园”等活动,组织开展“护苗”公益科普讲座84场次、“护苗”创意设计比赛8场,评选优秀作品100余幅(篇),开展宣传活动40多场次、“护苗”网络安全课300多场次,先后有12名学生在中宣部及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我的书屋我的梦”作品评选中获奖。

依托“媒体+政务+服务”融媒体工作模式,借助报纸、网络、“村村响”广播等平台,开设“扫黄打非”举报专栏,多形式展示“扫黄打非”工作成效。忠路镇民族小学创作的“扫黄打非”三句半公益视频点击量超20万次。

发挥传统宣传平台优势,运用宣传栏、横幅、折页、展板等媒介,精心制作贴近群众、影响广泛的宣传作品。开展“扫黄打非”文艺展演、知识普及活动,形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全民参与的“扫黄打非”氛围。

积极探索基层行政区划交界地文化市场监管模式,携手重庆市万州区、云阳县、石柱县、奉节县等6个毗邻县市区共同签订“扫黄打非”暨版权保护区域联防协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交叉检查、边区联防协作等联防协作机制,提高联防联控联动效能,开展多地联合抽查8次,抽查文化市场企业38家次。

【责任编辑: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