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丨吕鉴蕾
通讯员丨黄旺宣、魏永伙、李俊、王金宝 采写报道
老兵宋怡生一直有个遗憾:1981年退役后,没有用起自己的拿手绝活——开车。
"虽然退役后我主要从事畜牧业,但不管什么车,只要交到我手里,我保管都可以开着满街跑。"谈起在部队开车的过往,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脸上露出年轻小伙的兴奋。
宋怡生近照。吕鉴蕾 摄
上世纪70年代,在部队学开军车
1976年的一个晚上,年轻的宋怡生整晚都没有睡着。
"那天晚上我和宿舍的另外一位战友特别兴奋,因为我们被分到了备受瞩目的司训队学习开车。"宋怡生回忆道,"在部队免费学开车,这样的机会当时很少。"
机会少,很大部分原因是我军机械化程度不高,司机就更少了。"那时候,我军装备的汽车基本是苏系车或苏系车的国产仿制品,整体技术只相当欧美国家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水平。"宋怡生说。
开这些军车不仅是个技术活,而且是个体力活。以解放CA30型越野车为例,CA30型越野车的方向盘转向机、离合器、变速器都没有助力器,操纵起来十分费劲。特别是在冬季,润滑油凝固状态下,操作更加困难。
"每次我试车时,打方向盘需要用两只胳膊合力扳动,踩离合器则需要用整条腿猛蹬。"宋怡生进一步解释,与现在的车辆相比,CA30型越野车缺乏液压、气动和电子助力系统,驾驶员需要依靠纯粹的体力来操作。
虽然辛苦,但是毕竟能学习一门新技能,宋怡生和其他幸运的战友们学习很刻苦。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他们很快掌握了各类军车的驾驶技能,也成了部队里为数不多的机械化技能人才。
"要知道,我们那个年代,能开着这样的军车,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资本,不少战友就通过开车最后提干了。"宋怡生自豪道,"我们是我军机械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11月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大校透露,解放军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也已取得重大进展。
宋怡生在岗位上几乎年年获表彰。吕鉴蕾 摄
一口小木箱,装着战士们的心事
1979年1月,宋怡生忽然发觉,部队身边的氛围变了。
"那时候我因为身体抱恙,还在医院就诊,忽然就接到部队命令:宋怡生同志,请你迅速归队……"宋怡生回忆,整个部队迅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当天,宋怡生和不少战友就被车辆接回了营部,开始陆续收拾行李。"上战场前,其实并不是带东西,而是打包自己个人物品。"宋怡生介绍,每个士兵床底下都有一口小木箱,用来存放自己的私人物品。
"几件衣服、常用的个人小物件,还有一封信,这几样几乎是标配。"宋怡生透露,"信上通常写的是个人基本情况介绍,家住哪里,有几口人,也有的是写给女朋友或爱人的,都是大家的心事。"
小木箱不带走,统一由连队保管。"之所以要留下这样一封信,是因为万一有战士牺牲,到时候可以知道他是谁,也给家里人留下一些念想。"他进一步介绍道。
对宋怡生这些挺进一线的战士们而言,战场上的每一天都是煎熬。"战场上的味道特别难闻,弹药味、死尸味、血腥味……各种气味杂糅在一起,闻着饭菜根本咽不下。而且还得时刻提防着敌人放冷枪,每个人的神经绷得紧紧的。"宋怡生说。
1979年3月2日傍晚,眼看着到了快吃晚饭的时间,一份从前线传来的战报瞬间点燃了大家的情绪,"我军已成功攻入谅山市区,占领了越南省府大楼,并插上了红旗"。
"那时候每天晚饭前都会诵读战报,但是听完这份战报,大家都不由自主腾跃而起、大声兴奋地呼喊起来。"宋怡生说,意味着,这场战斗就要结束了。
1981年,因为家庭原因,宋怡生放弃提干机会复员返乡,兜兜转转一大圈,最后成了原黄石江北农场下面畜牧公司的一名养殖技术人员。如今,他还是当地一家合作社的党支部发起人之一。"虽然遗憾没有从事自己在部队的专长,但是我又掌握了一项专业技能,不是吗?"宋怡生笑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