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致敬英雄丨赵帮宝:用身体传送冲锋电波,60余年隐身田间地头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2日07:53 来源: 荆楚网

记  者丨吕鉴蕾

通讯员丨黄旺宣、魏永伙、李俊 采写报道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在社区工作人员指引下,记者前往汪仁镇探访老兵赵帮宝。

“喏,就是这位执红棋的老先生,他就是赵帮宝。”记者循声望去,老人正聚精会神思考。几番厮杀过后,只听啪啪两声,紧接着是一阵欢喜,“将军!你输了!”

微信图片_20240611110949.jpg.jpg

赵帮宝跟老友下棋。吕鉴蕾  摄

手牵着手,60伏电压身上过

“电话接通了,战斗打赢了”

一局终了,身边老友提醒赵帮宝有人来找。

得知记者就在身边,老人连忙起身道歉,“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耳朵不大好使。”

赵帮宝,开发区·铁山区汪仁镇庆洪村人,1950年春季参加湖山区中队征兵工作,后应征入伍。

“我们在新兵连训练了几个月,就直接上朝鲜战场,说实话心里还是有点害怕的。”在纸与笔书写的配合交流下,现年92岁的赵帮宝说,“但想到身后是我们国家的安危,就必须有人站出来挡在前面。”

赵帮宝刚到朝鲜,就被分派到电话通信连,负责将师部的命令传达给各个团部。枪林弹雨中,电话线时常受损,战局瞬息万变,如果不及时修复,将造成指挥失灵,后果不堪设想。

“千军万马都在这个地方,你一句话传下去,部队就上去了;你一句话没传过去,部队就搁着,敌军就打过来了。”赵帮宝解释,“我们通信兵一个人死了不要紧,但是任务完不成,很可能会全军覆没。”

在一次战役中,电话线被炮弹炸断,赵帮宝立即带领一名新兵前去抢修。紧急抢修后,赵帮宝和新兵犯了难:电话线长度不够,隔了差不多一丈远。前线的指令传得紧,电话线不够长接不通、信息传不过去。

怎么办?赵帮宝灵机一动,“人体是导电的。我们两人手牵手,一人握住一端的线头,两个人当导线,电话就可以接通了。”而当时志愿军配备的是手摇式电话机,通话时,电压可达到60伏。

两个人手指刚一接触,一股麻麻的刺痛感迅速传遍全身。一分钟后,电流平息,赵帮宝才松开手。他知道,电话接通了,命令也传达了下去。很快,嘹亮的冲锋号声开始响起,部队发起冲锋了。

微信图片_20240611110940.jpg

老人手上颜色较深的地方都是伤疤。吕鉴蕾 摄

日复一日,大半辈子务农

“没有功劳,也谈不上功劳”

1953年8月的一个雨夜,赵帮宝像往常一样去检查电话线。

“我们通信兵一般是晚上出发,身上背着四五十斤重的电话线。”赵帮宝介绍:“行军不能使用照明工具,只能摸着电话线前进。一旦脱离了电话线,往往就迷路了。”

当时天正下着大雨,路面湿滑。赵帮宝身上背着一捆电话线和一个电话机,摸着电线前行没多远,踏上一片早就被炮弹炸松的泥土,突然掉进了3米深的弹坑,泥土、砂石瞬间就把他掩埋了。

后面的战友发现后,立马跑去营房喊来其他战友,十几人徒手花了10分钟左右才将赵帮宝从弹坑中救了出来,此时的他已经昏迷不醒。等赵帮宝再次醒来时,已经在大连荣军医院就医,身上肋骨断了六根,手臂上伤痕累累。

随后,赵帮宝被转往武昌洪山陆军医院治疗,两年后出院,被确诊为六级伤残。之后,因不愿意继续消耗部队医疗资源,赵帮宝主动申请退伍返乡。

到了地方,赵帮宝被安置在一家单位看守仓库。一段时间过后,赵帮宝深感不安,“本来是想为国家做点事,结果就那么一个瞬间,人就残废没用了。既然不能给国家干事,还怎么好意思拿钱、领工资?”

1957年,赵帮宝挣扎着回到家乡汪仁镇庆洪村,接过父辈的锄头,扶起犁耙、下到水田,开始向土地要口粮。几十年下来,他受了不少委屈,吃了不少苦头。“相比死去的那些战友,我已经非常幸运了。”大半辈子务农的赵帮宝,脸上一片平静祥和。

微信图片_20240611110945.jpg.jpg

赵帮宝近照。吕鉴蕾 摄

“我这辈子没有功劳,也谈不上功劳,参军入伍、保家卫国,这本来就是应该做的。”在采访过程中,这是这位92岁老兵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责任编辑:吕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