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丨吕鉴蕾
通讯员丨黄旺宣、魏永伙、李俊、张芬 采写报道
刘元福近照。吕鉴蕾 摄
端午过后,暑气蒸腾。
在黄石新港园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联系采访老兵刘元福。
走进小区,社区工作人员逐一跟躲在树荫下乘凉的老人打招呼。老人们摇着塑料团扇笑着嘀咕,“肯定是来找刘元福,他上过战场打过仗”。
当年部队合影。阳盈 摄
技术老兵,被延迟退伍一年
“这么大热天,你们跑过来,真的辛苦了。”
当我们爬上单元楼6楼,老兵刘元福夫妇早已开着铁门在门口迎接。
简单寒暄落座后,一段尘封的往事在老人的回忆讲述下逐渐浮现。“我是1976年当的兵,原本是1979年退伍,但因为打越南推迟一年退役,直到1980年才复员返乡。”刘元福说。
刘元福回忆,1979年元旦过后,当时只通知说是战事大演习,等坐上火车到了广西大家才发觉,全军上下气氛很紧张,可能要打仗。
“我是老兵,对自己的装炮技术很有信心,我不怕!但是一些新兵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多多少少有怯战的情绪。”刘元福推测,这也应该是让自己这些老兵延迟退役的一个原因。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刘元福清楚记得,拂晓时分,准备攻打1号高地。发动进攻前,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到不知名的雀儿在叫。很快,一阵地动山摇后,炮火映红了天空,周边的宁静瞬间被吞没。
“部队对1号、2号高地的攻打很顺利,但是到了3号高地,就很吃力了,我军出现了不小伤亡。”刘元福介绍,那里山高林密,几乎全部是石头山。而且沿路还有敌人布下的地雷和陷阱,稍不留意就非死即残。
“敌人在陷阱里插上竹签,竹签上面涂有剧毒。竹签扎进肉里,很快一个大活人就没了。”刘元福至今心有余悸,“每时每刻都是提心吊胆。为了防止中招,我们还在鞋子里面铺上了一层铁板。”
刘元福保存下来的部分证件。吕鉴蕾 摄
大字不识,写下第一封家书
如果说战场带给刘元福的是一段沉重记忆,那么在部队的学习经历是他一辈子的幸事。
“我的出身不好,没有念过一天书,当兵以前大字不识一个,更不用说写自己名字。”刘元福坦言道。所幸自己身体素质好,最终选择了当兵这条出路。当时参军报名的名字则是由别人代签。
进入部队后,刘元福很快体会到了不识字的烦恼,“日常的训练很简单,但是要想技术更好,就得向书本求教。我们更高水平的炮兵训练有专业书籍,各种零件在哪个位置、都有哪些功能,书本上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可惜我看不懂。”
难道就这样放弃?“我还是想求上进的,既然不认识字,那就开始自学吧。”刘元福介绍,那时候部队的学习氛围也特别好,每周二、周六、周日,吃完午饭后的13点至14点,可以是自习时间。到了晚上也有专门的学习时间。
于是,刘元福就拿来当天的报纸,像小学生那样整理出一本属于自己的生字本。认熟后就对照着报纸,一段一段地轻声诵读、反复临摹。遇到不认识的字,时不时向身边的战友请教。
就这样断断续续坚持了接近一年,刘元福的进步很快,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报纸和轻松写好自己的名字。那本炮兵专业书,连蒙带猜也可以认个七七八八。“我应该有个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刘元福笑道。
1978年春节前夕,刘元福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开始写下了自己的第一封家书。“刚开始我老是写不好,很多字要么想不起来,要么是经常写错。”就这样反反复复写了十几遍,他终于得到了一张自己比较满意的书稿。装入信封、贴上邮票、写上地址……那一刻,刘元福似乎看到了家人惊喜的表情。
很快,在各类专业书籍的指导下,刘元福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极大提升。1978年下半年,在一次火炮拆卸安装大比武中,他用不到50秒的时间,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了整套动作,一举拿下比赛冠军。
1979年,刘元福转业在即。随着边境炮火声临近,他毫无悬念被要求留了下来,并第一时间被安排派往前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