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王焱尧 黄铮)6月24日,是咸宁市老党员苏礼正的100岁生日。当天下午,他在咸宁市财政局“微党课”上分享了三段挨饿经历,阐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的坚定立场。
苏礼正近照。黄铮 摄
1924年6月24日,苏礼正出生在原鄂城县沙窝乡草陂村(现鄂州市临空经济区沙窝乡草陂村)。1954年8月,苏礼正先后担任阳新县韦源口镇粮管所营业员、大王镇粮站站长、太子镇粮管所所长等职务,直到1980年退休。
苏礼正介绍,第一段挨饿经历是在他10岁的时候。当年,苏礼正母亲不幸去世,父亲身患多种疾病,兄弟3人跟着婶婶一家生活。婶婶家里只有3亩田地,每年春节刚过,家中就断炊,一家人“饿得前胸贴后背”。
第二段挨饿经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苏礼正的家乡沙窝乡,是鄂南革命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日寇经常进村扫荡,抢夺百姓粮食。1941年,经常挨饿的苏礼正,背井离乡,前往阳新当起了学徒。
第三段挨饿经历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的苏礼正在韦源口镇粮站工作,负责清点台账。他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每天用米汤饱腹。
虽然粮站每年有几百万斤粮食进出,但是公家粮食一粒都不能私自动用。“我要为国家守好粮站,确保粮食颗粒归仓。”苏礼正说。
1960年,因为在粮站表现突出,苏礼正站在鲜艳的党旗下,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此,他更把粮站视为自己的家,更加爱惜每一粒粮食,并以守护国家的粮食安全为己任。
苏礼正介绍,1974年6月,他在大王镇粮站当站长时,粮站上游水库发生险情,危及粮站安全。苏礼正组织粮站职工,每人挑着一百多斤重的石料上山。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跳进洪流,舍身堵溃口。经过两天一夜的奋斗,水库大坝保住了,粮站也安全了。
在大王镇工作期间,姜祥山上住着一位姓石的老大娘,行走不便,经常挨饿。苏礼正每隔一段时间,扛上40斤大米,行走10多里山路,爬上800多级台阶给大娘送粮。他这一送,就是10多年。
“微党课”上,苏礼正的结尾语重心长、掷地有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希望我们国家继续把种子保护好,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