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刘建平 丁伟)入梅以来,通城连降大雨。连日来,全县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科学应对,取得安全度汛的阶段性胜利。目前,该县无一人员伤亡、无一重大险情和城区内涝。
汛前谋划 做足准备
“防汛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部门及乡镇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一方平安。”5月3日,通城县委书记刘中英率县水利和湖泊局、县应急管理局等部门负责人,前往关刀、麦市、北港、石南、大坪等乡镇督导检查防汛工作,一再强调防汛的纪律和要求。
据统计,4月份以来,全县共召开相关会议18次,县防指及时研究部署防范应对工作。县水利部门、农业部门、应急部门、住建部门、交通部门均组建了各自领域的专家团队,24小时值守,闻令而动,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逐级组建、充实抢险队伍201支、4460人。
县水利部门提前对全县中小型水库、头顶塘、水电站、重点泵站、重点水闸和河堤险工险段查险整险,并组织开展了城区管网检查维修,同时对全县所有水库、河流开展“清障”行动。县农业农村局组建11个技术指导小组,派出农业技术人员177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县应急部门事先对防汛抗旱抢险物资进行检查清点和补充。县交通运输管理局提前做好人员和抢修机械、工具的配备。
为加强自然灾害应对防范能力,通城县还举办防汛抗旱、河湖长制暨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专题培训班,邀请省、市专家授课,培训面覆盖11个乡镇、185个村(社区),涉及220人。
及时响应 科学应对
7月1日中午12:54,通城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晚上21:39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马港镇积极响应,组织党员干部对山边住户、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户头加强巡查,做到应转尽转,安全转移灾害风险点群众。并及时对滑坡地点拉设警戒线,实施封闭管理,安排专人值守。
7月1日14:52,通城县G353国道K1029+100(隽水镇马鞍山路段)右侧发生山体滑坡,造成公路阻断。县交通运输局、县应急管理局紧急调配了22辆装载机、挖机、运输车进行坍塌土方清理,连夜冒雨抢修,当晚11时前恢复通行。
7月1日21时许,五里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刘平书和金塘村书记、灾害信息员毛明辉在开展地灾巡查时,发现一村民屋后山体斜坡存在崩塌变形迹象,随即劝导6名受威胁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22时许,山体发生突然崩塌,由于涉险群众已及时发现并提前转移,避免了人员伤亡。
7月1日晚,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即时组织60人分成5个组对城区主次干道积水、公园水域开展大排查,针对发现隽水大道怡景花园、旭红路与银山大道红绿灯、民主路图书馆等6处积水严重路段,利用铁钎、铁锹等工具打开雨水篦、疏通排水口、清理杂物垃圾,并安排专人值守。同时,将秀水公园水域拉闸排水,还协助宝塔社区等3个社区转移危房居民。
……
和时间赛跑,与暴雨较量。在这场暴雨面前,全县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信念和坚韧守护了群众周全。
水网升级 城市无涝
暴雨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应对能力,也考验着城市的“韧性”。
“今年下这么多大雨,要是在往年早就浸了,今年却没有淹,晚上睡得也安心。”家住隽水镇雁塔社区阴山河旁边的居民胡菊华深切体会到城市的变化。
阴山河是通城县城隽水镇的一条城中河。雨季来临时,经常发生街道漫水、积水现象。前些年,经过阴山河一期、二期改造,中上游流域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对于雁塔社区下游的居民而言,阴山河“水患”问题依然存在。
如何回应群众关切,根治阴山河“水患”问题?2023年,通城县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启动实施阴山河三期改造工程。整个工程拆除并重建阴山河渠道约1283米,新建秀水大道、银城西路两座箱涵,1座人行桥,对下游出口位置由原来的4米拓宽到12米。工程完工后,有效提升了阴山河流域整体防汛排涝功能,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
2022年以来,通城城市更新行动启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道路改造,全面启动城市排水管道雨污分流改造建设,阴三河三期、李家塘明渠、柳峦片区排水等城市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全面完成,隽水河新塔桥上游段污水管网维修加固项目和续畈桥、东阁二桥重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目前,全县已改造城区雨水管道13.75公里,污水管道17.39公里,城区排水防涝体系得到有效提升,全面提升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