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丨吕鉴蕾
通讯员丨黄旺宣、魏永伙、李俊 采写报道
老兵许祖珠,大半辈子似乎都跟“桥”“船”有关。
“当兵时候我属于工程兵,在战场上架浮桥;回到地方后,我在水运公司跑运输;现在老了,给儿子带带娃,帮他们渡过这段艰难时期。”趁着中午休息的间隙,许祖珠跟记者闲聊道。
许祖珠近照。吕鉴蕾 摄
枪林弹雨中架浮桥
1979年2月16日晚,接连几天的烦人大雨终于停歇。
“出发!”开完连队“开战动员大会”后,随着指导员一声令下,许祖珠和连队干战士们脚踩雨后松软的泥土地,热血沸腾、豪情壮志地赴向战场。
“我们工程兵既是先遣部队,也是后勤保障人员。”许祖珠自我总结道,“大部队行军,少不了我们提前架桥铺路,后勤保障那就更不用说。”
17日4时,先遣队在渡场首先架起一座门桥,随后舟桥部队也加紧架设浮桥。这时,对岸越军逐渐发现我军的行动,一阵爆炸声,几个明碉暗堡形成的扇形交叉火力网,在红河水面掀起一个个水柱,泛起一排排浪花。
有的汽艇中弹,有的救生衣被打穿,有的同志负伤或牺牲……但舟桥战士们以“人在浮桥在,人在浮桥通!”的英雄气概,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坚持作业。
那一次,原本半天就可以完成的浮桥搭设,最终花了2天时间才完成。随后,大部队快速通过,以压倒性优势碾向敌军阵地。
许祖珠保存的立功受奖复印件。受访者 供图
市场大潮中渡长河
1981年春天,在部队锻炼3年的许祖珠退伍,进入当时的黄石江北农场。
“那时候农场还有专门的水运公司,主要通过长江水运运输各种货物。”许祖珠回忆,自己在部队就跟各种舟桥打交道,也算是专业对口。
档案资料显示,1980年11月,远洋货轮“新华一号”抵达黄石港。从那时起,黄石港口开始办理外贸货运业务。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昔日红红火火的农场眼看着奄奄一息,包括许祖珠在内的许多工人下岗了。但从炮火中走来的许祖珠,人生信条中就没有“等靠要”三个字——自己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努力渡过市场经济的“大河”。
“作为一名军人,要为党分忧,为军增彩,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去市场经济大潮中冲锋陷阵,这才是一名真正军人的本色。”1996年,许祖珠率先开办了自己的粮油店。
之后的几十年,他立足这一爿不起眼的小店,闯过了生活中的一道道激流险滩。“我这一生很普通,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日子总归是自己的,怎么样都能‘过河’。”许祖珠说完站起身,示意要赶回去帮忙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