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汉市南大门的江夏区被誉为“楚天首县”,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三山三水三分田”的地理特点,造就了“农业大区”的殊荣。近年来,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江夏区的工业化加速推进,形成了以上汽通用武汉基地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以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庙山医药产业园为代表的医药行业和以中船应急、中车等为代表的大型装备制造业……江夏连续11年位列全省县域经济榜首。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江夏区提出了围绕“一示范四先行”——创建车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科技创新转化、流域综合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缔造”等4个先行区打头阵、当先锋的工作思路。2020年以来,江夏区进入科技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区的转变。全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5亿元到2023年的1170.33亿元,翻了468倍;工业增加值从0.7亿元到2023年的258亿元,翻了369倍。
党的二十大以来,江夏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拥有武生所、江夏实验室、七一七所、七一〇所等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落户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实验室5个,中国科学院农业与环境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实验室4个,引进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并在本地注册成立分点,构建阳光创谷作为核心的汤逊湖科创梦想小镇。全区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科研人员近3万名,平均年龄34岁。江夏区正在加快迈向“中部示范”,打造全国一流创新生态湖区。
2024年以来,江夏区在科技创新之路上继续求索,探索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改革,创新实行“揭榜挂帅”制度,首次实行众创孵化平台入驻优质企业“以赛代评”选拔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发布智慧农业、智慧园区、无人机智能检测等应用场景5个,未来还将继续发力,探索培育孵化新材料、高端装备、软件、生物大健康等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元器件、原材料、核心装备、高档工业软件等行业着力克服对外技术依存度。特别是在科技人才引育留用、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出台了“汤逊湖十条”,在产业基金、人才租房购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给予优惠政策,以满满的诚意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夏就业创业。
下一步,江夏区还将持续发力,持续创新,借鉴大湾区先进经验用科技创新的动能活跃全区市场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推进科技企业倍增计划,贴心服务企业,做好企业相关资质培育申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量质齐飞,着力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科技企业培育链条。推动研发活动、研发机构“两个全覆盖”,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提升。
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推动江夏实验室、湖北省先进纤维创新平台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集聚创新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牵头建立区级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提档升级提高建设质量。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效。积极引进落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跟踪服务人造血管、市政污水管网泄露和水环境污染探测等专家团队项目。完善“以赛代评、以投代评”机制,依托赛事选拔区级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转化项目、标杆孵化载体等。利用“揭榜挂帅”机制,持续挖掘优质科技成果项目和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武汉中心打造场景创新中心、科技金融生态网络等,强化科技服务人才团队培育。持续举办“智汇汤逊湖”系列活动,开展院士专家江夏行、科创企业江夏行等科技服务活动,打响“科创汤逊湖”品牌。加大众创孵化载体支持力度,引导孵化载体规范运营,最大限度鼓励高校院所、头部企业兴建运营孵化平台。
创新的江夏未来可期,江夏人将用开放的胸怀、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迎接未来的发展,利用辖区科教资源优势打造科技创新转化高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冰清(武汉市江夏区)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