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水过郡入江,故名江夏”。武汉市江夏区与水缘深,三面依湖滨江,水域面积达392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小河流36条,大小湖泊、水库130多个,其中包括著名的梁子湖、汤逊湖。江夏区因水而兴,凭借着“上善若水”的千古智慧,一直站在发展的最前沿,不断书写着新辉煌。
一衣带水,做好水域生态治理,保护长江母亲河。滨临长江的江夏区始终明白,守好辖区水域生态,就是对长江的保护。守好入江口,是第一要务。为此,江夏区投入100多万元,对辖区所有大小河流进行“体检”,制定“一口一策”河流整治方案,对河道进行疏通和清淤。同时开展截污控源,对涉水企业开展排查整治,污水实行截流回收处理,达标排放。建设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加到4.58万公顷,居全市第一,通过湿地提升降解污染能力和自净能力。投入170亿元,启动面积255平方公里的环鲁湖生态治理EOD项目,开展环鲁湖生态环境整治、金水河流域治理、水资源保护、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治理项目。投入近10亿元,开展牛山湖水域治理,大型沉水植物覆盖率达到70%以上,水下森林重生再现。通过水岸同治,如今的江夏,渠畅、水清,岸绿,水生态环境不断提升。江夏,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走出保护母亲河的铿锵步履。
行云流水,打好滨水产业组合拳,振兴乡村经济。依托“三山三水三分田”的天然优势,江夏区一手抓水域治理,一手抓转型发展,在认清介于城乡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后,江夏在振兴乡村经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道并跑出了加速度。站在“乡村既是战略后院,更是高质量发展引擎”的高度,江夏区布局了“一带一湖两环四板块”,把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示范带、生态鲁湖水乡文化休闲旅游特色区、环鲁湖运动绿道及107国道农业绿道、现代都市农业观光板块、鲁湖主题休闲旅游板块、郊野休闲度假娱乐板块、山坡茶艺体验板块揉在一起,立足水域生态,践行农旅结合,推进产业融合,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的“江夏样本”,让江夏成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记得住乡愁的宜居生态家园。偌大的江夏变成了一幅田园风景画,是武汉市民寻找乡愁的目的地。一句耳熟能详的“武汉那么大,周末去江夏”就是见证。
如鱼得水,打造“一示范四先行”,推进高质量发展。江夏区素有“楚天首县”之称,是武汉的“南大门”、武汉都市圈发展的枢纽。立足自身区位,江夏区坚持集群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和一盘棋思维,全域谋划东车谷、南光谷、康谷、智谷、农谷“五谷共建”,统筹布局“3+3+1+1”产业赛道,持续做强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大健康3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新安防、新材料3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不断夯实产业支撑,完善产业链条,做强创新动力引擎,加速创新转化,2023实现GDP 1170.33亿元,增速为7.2%。2024年,江夏区在更高的起点上主动作为,提出了打造车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示范区,科技创新转化先行区、流域综合治理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共同缔造”先行区(一示范四先行),“五区”战略聚焦重点、协同发力、统筹谋划、共同推进,必会让江夏更上层楼!
江夏作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创新百强区、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工业百强区,秉持着英雄城市的“一点浩然气”,必将吹出高质量发展的“千里快哉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马艳(宜昌伍家岗区委网信办)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