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丨阮琼、刘璐
通讯员丨黄旺宣、魏永伙、李俊 采写报道
7月暑气蒸腾,西塞山区磁湖社区的赵自臣如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前往早市上维持秩序。
几个小时下来,豆大的汗珠浸湿了他的汗衫。“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行,只能在公益岗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得知记者来访,赵自臣抹着脸上的汗说道。
赵自臣近照。阮琼 摄
一门三代走出七个兵
赵自臣今年58岁,老家位于河南濮阳。
从他记事起,就知道爷爷曾经是刘邓大军的一员,曾立下无数战功。虽说多枚军功章在自己和兄弟姐妹的把玩中不慎遗失,但也因此在小一辈的心中播下了参军入伍的种子。
爷爷常对家里人说:“跟着共产党走才能翻身得解放,才能过上好日子。从今往后咱家的子孙,只要国家有需要,你们一代一代都要有人到部队去。”
在爷爷的动员下,赵自臣的二叔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回来探亲时一身绿军装让赵自臣及众多堂兄弟羡慕了很久。“不当兵后悔一辈子!”12岁的赵自臣摸着叔叔军帽上的红色五角星暗下决心。
赵自臣和战友合照(一排右一)。刘璐 摄
1982年,赵自臣如愿穿上了绿军装。临行前,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到部队上好好干,家里人都看着你呢。”带着家人的期盼和嘱托,他前往河南独立团34112部队,成为了一名步兵,后因部队改制,转变身份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在部队摸爬滚打14年。
在赵自臣踏入军营的后几年,他的三个堂弟也陆续穿上军装,有成为武警战士的,也有成为消防员的。“养儿一定先报国,其中一个堂弟把他儿子也送进了军营,成为了一名人民子弟兵。”赵自臣说。
自此,赵自臣一家三代七名军人,见证并参与了国家和军队的国防建设,也演绎了接力参军、精忠报国代代传的感人故事。
难忘五天四晚守河堤
在部队的14年里,赵自臣最难忘的还是36年前黄河守堤的五天四晚。
1988年夏秋之交,河南中牟连日大雨,部分农田、道路受淹,积水严重。最让人提心吊胆的还属有“悬河”之称的黄河水位还在不断上升。
“1988年的洪水达到了5780立方米/秒,中牟县紧临决堤口下游,形势尤为严峻。”赵自臣介绍,当年他在武警郑州指挥学校负责招待所接待,接到命令跟随部队领导前往中牟黄河大堤上防汛抗灾。
站在大堤上放眼望去,黄河水滔滔汹涌,势不可挡。武警河南总队出动400多名官兵上堤巡堤堵口抢险。
“大堤上站满了官兵和群众,军民携手并肩作战,装填沙袋,抗沙包,加固河堤,人人都是一身泥,累了就直接睡在大堤上。”赵自臣说,“那时候没人考虑苦和累,只想着千万不能出事,我们的身后是亲人、是群众、是家。”
每一天的倾盆大雨中,大家忧心忡忡地睡去。第二天醒来,大河里的水位又上涨了。“我当时负责领导们的后勤保障工作,他们白天和其他人一起干活儿,晚上在帐篷里还研究部署洪水防御工作。”赵自臣说,一旦水位达到泄洪标准,为降低溃坝风险,就要进行泄洪。
所有人的心揪到嗓子眼,一旦决口,水沙俱下、洪水肆虐、生灵涂炭。眼看黄河水位马上到达警戒线,连续下了几天的雨却在清早停了,水位上涨的速度降了下来,众人的心放了下来。
赵自臣在做志愿服务。受访者 供图
“直到现在,那紧张的五天四夜仍时不时出现在我的梦里。”赵自臣说,“眼下又是汛期,只要国家人民有需要,我随时可以出一份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