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陈轶丹)去年以来,带水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湖北省五个试点之一,湖北省恩施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探索“两山”实践路径,围绕“人、绿、产”三大要素,高位协同推进“三治”融合,为全省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找到方法并提供经验。
流域旁的龙马污水处理厂 通讯员供图
共同缔造,完善“政府+社会+村民”治理体系
聚焦“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治理目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做到一体参与、同题共答。
落实共治责任。全面落实“州、市、镇、村”的四级联动治理责任,打破条块限制、多头治理、分段管理为导向的单要素单目标传统治理模式,形成以流域片区、城乡区域、系统治理为统筹的多主体、多协同创新治理格局。
凝聚共治合力。坚持以带水河小流域为基本单元,构建“镇党委引领、多村一单元”治理模式,成立各类流域治理行业协会,组建环保志愿服务队伍,丰富各类社会组织,形成“党建+”共治谱系。以共同缔造理念为指引,引导群众从“看戏人”成“戏中人”,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营造共治氛围。巧借支部主题党日、村民代表大会等活动媒介,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和意义。发挥组长、村民代表等“民间河长”“民间林长”看河护河、守林管林的作用,以头雁先飞带动群雁齐飞,让各美其美变成美美与共。
强化保护,提升“治污+修复+保护”治理能力
全力守好生态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使绿水青山成为生产要素,形成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的良性循环。
治理管源头。紧盯水的源头和污染源头,聚焦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工业垃圾、面源污染等治污重点,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城镇乡村综合治理、红线管控。因地制宜、分级分类划定区域,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布局、规范生产、排放达标。
修复谋长远。实施河道疏浚、岸线清理、生态护坡等项目,对人口集中区域铺设污水管网、边远农村新建人工湿地和三格化粪池,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锚定生态发展长远目标,科学制定生态修复计划,打好生态修复持久战、长远战。
管控强保护。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推进涉水突出问题整改,制定细化问题清单并逐一整改销号。建立起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快捷处置的全流域“一张网”管控防护体系,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人和业兴。
产业转型,构建“绿色+经济+循环”治理格局
针对带水河流域“七分生态、两分农田、一分建设”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制定土地分区分类利用“一张图”,让农民深度融入绿色产业链,不断丰富农民增收途径。
推动传统农业转型。通过“龙头企业引导+市场主体合力”方式,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要求,科学合理布局产业,优化调整种养结构,发展城郊农耕体验、小水果采摘、采茶制茶研学等新型农业产业模式,鼓励有意愿的村民以入股经营、承包种植等方式参与,加快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引进市场主体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建成聚硒之王堇叶碎米荠、富硒小土豆等特色产业基地,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释放“龙头”企业的吸附效应和磁场效应,催动传统农业、生猪养殖等提档升级,探索“猪-沼-果”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培育生态旅游品牌。依托龙马风情小镇、杉木坝、古场坝等体验式旅游基地,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乡村研学、养生度假、休闲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定期举办“桃花节”“音乐节”等多样化营销活动,建设网红餐厅、网红民宿,做好“土特产”文章,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应用场景全覆盖,打造“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观光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