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流域治理,让这个村端稳“中国饭碗”丨党建“双引领”·陶港深入行②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5日15:24 来源: 荆楚网

绝收、减收,对于对土地和粮食有着深厚感情的农民来说,无异于绝望。

这种绝收或减收带来的苦楚,阳新县陶港镇良荐河流域两岸的农民时而品尝——每年入梅后,良荐河河水暴涨一两米,翻越堤坝的洪水淹没两旁田地,刚灌浆的秧苗经水一泡,基本成为绝收田。

梅雨过后,田地又进入干旱期,土地干硬如铁,县里下发的补种任务每每无法完成。一涝一旱,让好田好地变得无人问津,甚至100元一亩的价格都租不出去。

“现在地租涨喽!一亩300块钱,抢着要!”7月23日,程法村副书记、副主任冯旭光高兴地说,农民长期“与天斗”的悲情故事,将染上“喜”的色彩。

迈过旱涝这道坎

程法村是陶港镇一个小村庄,263户,1352人,总耕地面积1809亩,水田960亩。

按理说,这个不缺耕地,不缺水源的地方,本应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瓜果乡,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然还是一个依靠务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空心村”。

村里老人们的记忆中,良荐河旱涝灾害实在是太多了,风调雨顺的好年份只有“十之一二”。

基于此,良荐河小流域的治理被纳入了湖北省2024年治理试点,也是阳新县当前唯一的一个。

微信图片_20240724174134.png.png

良荐河流域两岸,分布着大量农林渔产业。

发展农业,水源是最要紧的事,要确保旱涝保收,就必须大兴灌溉和排水工程。

治水,成为村里的头等大事,也是摆在以冯旭光为首的村干部班子跟前的一道民生考题。

而这道考题,也是一道“民心题”,是摆在程法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面前的一个不小挑战。

小流域治理政策,给村里送来了“及时雨”。“政策东风吹进了程法村,一定要借着这股东风,迈过旱涝这道坎,将‘风调雨顺’永远留在村子!”

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村干部们心头升起。

小流域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系为脉络、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以及道路、村庄、城镇的系统性综合治理。

最终目标,是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推动流域内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微信图片_20240724173615.jpg

小流域治理,对于区域内的农民是一种长久的福祉。

“做出样子群众看!”

流域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村庄整治、道路沟渠和山水林田湖草全方位治理。

治理,必然跟村民的土地和房屋产生交集。

冯旭光全面主持村务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汇聚人心,将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的激情激发出来,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群众不满意,一定是工作没做好,绝对不能让推诿之风吹进村委会!”

“干部一定要打铁自身硬,少数群众的无理需求要坚决驳回;绝大多数群众的所想所愿,一定要想发设法实现!”

“要赶上小流域治理试点的春风,全面完善农林水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看见我们是真正在干事!”

……

关键时刻,村里的党员纷纷站了出来:

今年洪水过后,电排站被3米多厚的泥沙堵塞,75岁老党员袁平国一铲一铲挖走;

微信图片_20240724173600.jpg.jpg

老党员袁平国在电排站清淤。

老屋余要建电排站,党员余水云主动让出田地,分文不取;

抛荒地块平整后,老党员程良福、程良寿挨家挨户做通群众思想工作;

老砖瓦厂关闭后,留下一片约16亩的硬土地,因土质被破坏,无法耕种。村干部程正豪主动请缨,将废弃多年的工厂废弃地深翻改良,变成一片玉米地,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

金灿灿的玉米,一粒粒充实饱满,堆满了屋子,给程正豪带来了极大信心。第二年,他又种上小麦,同样也获得丰收。

“这样难种的地都能长出玉米来,我就不信程法村2000亩好田地变不成阳新的‘南泥湾’!”他信心满满地说。

地租涨了200元

位于仙姑台寺庙下的古楼山组,位于良荐河畔。7月23日,一大片平整的水田中,秧苗郁郁葱葱。

因为山泉一年四季不断,土壤经过长期浸泡,田里烂泥直没大腿,这样的土壤环境,极不利水稻种植。

最近一个月,在冯旭光等一帮党员和村小组组长带领下,雨污排水沟修好了,直入良荐河。

“排掉多余的山水,适当对土壤进行晾干处理,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既有利于种,还有利于收。”村里的水稻种植大户,老党员冯加强说。

他承包了几百亩地,从整耕、插秧、田间管理,再到收割、脱粒、干燥,全程机械化作业,已经是一名合格的“现代农民”。

他说,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问题发的,说明粮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陶港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徐维国说,进入新时代,粮食安全更是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记者了解到,由于村里新建了4个电排站,洪灾发生后可以及时排涝;旱灾发生后又能抽河水灌溉,基本实现旱涝保收的预期目标。

长久以来,阳新县是鱼米之乡。

近年来,阳新县委、县政府更是提出发展“一片叶、一壶油、一条鱼、一只屯鸟、一篮果”“五个一”特色主导特色产业,强化产业支撑,为乡村振兴蓄势增能。

在阳新民间,长期活跃着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他们依靠勤劳的双手和敏锐是市场嗅觉,通过包田包地走向了富裕之路。

程法村小流域治理的成果,很快被一批种田能手盯上。他们一批批来到村里,希望流转土地,让以往的抛荒地变成“金银田”。

程法村的土地俏了!“地租从每亩100元上涨到300元,而且供不应求!”冯旭光说。

隔壁官塘村的种田能手刘合福来了,他流转了100多亩田种植水稻;

草莓种植大户石后贞也带着妻子杨冬冬来到村里。这对“80后”夫妻以每亩1500元的价格流转了41亩地种植草莓和西瓜。

微信图片_20240724183441.jpg

草莓种植户石后贞(左)正在搭建大棚,一个月后,这里将种下草莓苗。    记者 田城/摄

“村里给我搭建好大棚,我只管种和销售。”种了10年草莓的石后贞尝到了路边采摘经济的甜头。

夫妻俩坚信,通过系统化综合治理后的种植生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只要勤劳肯干,未来的生活一定比草莓还甜。

策划:阳新县委组织部、陶港镇党委

执行:黄玲玲、倪胜林

记者:田城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