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凸显了“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的价值取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民生作为念兹在兹的重大关切,并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天大地大,民生为大。民生是为政之要,党员干部应时刻把“人民”二字放在心头、扛在肩上。为官者,没有不追求政绩的,这是党员干部对于工作的内在要求,但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如何追求政绩,却如同一面镜子,让党员干部的境界、情怀高下立判。作为党员干部,决不能去干那些只管当前不顾长远的事情,决不能去干那种竭泽而渔的事情,决不能去干那些仅仅满足少数人需要而忽视大多数人利益的事情。心里装着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样的党员干部,群众自会记在心里。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正确政绩观体现的是利民为本的思想,诠释着人民至上的核心要义。说到底,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做好做实一件件关系到人民群众教育就业、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生产经营等切身利益的大事小事,这些“急难愁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决定着人民至上的厚度和深度。因此,每个党员干部要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站在一起,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把人民群众的“点滴小事”当成如坐针毡的“心头大事”立马去办、办成办好。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平常心看待名利是心态,更是党员干部的崇高精神境界。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现今不乏一些党员干部因心态变化,心里只有金钱和权力,最终倒在了名利的坟场。党员干部肩负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任,手握人民赋予的权之公器,要保持平常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自觉摒弃权欲、物欲。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才能坦然面对名利得失、个人进退。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厚植为民情怀、笃守人民立场、永葆为民初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自省自警、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把为民服务和为民办事的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透,在本职岗位上作出最大的奉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宁宜潮(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