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千年柏树下,17枚红通通的手印|党建“双引领”·三溪深入行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31日12:19 来源: 荆楚网

2024年1月17日,阳新县三溪镇柏树村明兴垅组17位村民在“自主土地整改群众意见台账”上,逐一按下17个红通通的手印。

这一场景,让人联想到1978年11月24日这一历史坐标。

彼时,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在土改协议上按下18个指印,悄然启动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第一个按钮,开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农民的力量创造了历史。

7月28日,记者走访了解到,抛荒田“化零为整”的探索,如今也在柏树村悄然上演。

在柏树村“两委”的带领下,村组干部和先锋党员带头,引领群众实施“自主土地整改”,将小田化零为整,变成连片大田,还扩大了耕地面积,让过去不适用机械化耕作的土地变得可以适度规模化种植。

明兴垅组组长明道山在“自主土地整改”协议书上按下手印。    

撂荒田的呐喊

悠悠数千年,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大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创造了一部生动的以粮食为核心的农耕文明史。

对于土地的归属,以及对土地和粮食的情感,农民的喜爱深深刻在骨子里,正如阳新县三溪镇柏树村明兴隆组的农民们一样。

明兴垅组是柏树村最偏远的自然湾,不到30户人家,人均只有1亩地,6分田。

十多年前,这些田地不够种;再往前推十年,那些分散在山谷之间的田地甚至是村民们的“命根子”,家家户户勤耕苦做,能让全家人混个“肚儿圆”。

随着打工之风吹进村组,传统种田经济已无法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大的期许。

“出去当保安,一个月也能挣三四千元,在家种一亩地,只能混饱肚子。”明兴垅组组长、党员明道山说,而现在,50岁左右的人都不愿种地了,年轻人更不用说。

农村田地抛荒,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之道。

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造成了大量土地撂荒。过去的好田好地,如今长满齐腰深的野草,这让明道山很痛心。

“稍微拾掇拾掇,这些田打个1200斤稻谷还是可以的,总是荒着,心里不是个滋味。”

他喜欢看新闻,熟知中央政策。这几年,国家大力推行粮食战略安全政策,让撂荒田有人种。“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命根子,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定盘星’。”

这些零星分散的撂荒地,出路在何方?

17枚红通通的手指印

田地撂荒的根源,在于分散种地利润微薄,年成不好的时候,甚至还要亏本;硬币的另一面,是分散地块不适合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对种田大户毫无吸引力。

政策上,这种不集中的地块,同样不适用于现行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政策。

记者了解到,阳新县地处丘陵地带,全县几百个自然村,类似于柏树村明兴垅组这种分散的土地比比皆是。

被山丘分割,田地相对零散的地带,机械化耕种难以实现,国家高标准农田改造指标也难于争取,田地撂荒似乎成为一道“无解题”。

为了破题,柏树村党支部书记蔡乾刚带领“两委”班子多次入户,问计于老党员和老村干部,同时,还遍访群众征求意见。

最终,村“两委”和明兴垅组提出一个办法:打破田埂,自主整改。

整改路径为:

第一步,党员逐户做通思想工作,让农民同意改造,先打破头脑中“田埂”的界限,再打破现实中的田埂,将“小田”变成“大田”;

第二步,实施土地自主改造,创造良好条件,让抛荒地可以“寻租”。

第三步,整改好的抛荒地整体出租,所得租金归田主所有。

在村委会和小组党员们的反复沟通协调下,农户们改变了过去的旧思想,从理解到支持。

微信图片_20240731103624.jpg

村民家的“圆桌会议”,统一了整改思想。

村民明道斌说,村里抛荒田到处都是,我们愿意先做好明兴垅的试点。

村民明安清说,土地整改不仅改善了耕种条件,还改善了村容村貌。

明道山一锤定音:整改可行,但要实地测量整改面积,确定机耕路、沟渠进出水路线,公用面积进行分摊。

2024年1月17日,17位村民在“自主土地整改群众意见台账”上,逐一按下17个红通通的手印。

明兴垅组土地自主整改的序幕就此拉开,仅用时一个月即宣告完成。

微信图片_20240731103055.jpg

土地整改也是“藏粮于技”的体现,有利于“土地寻租”,吸引种田大户的目光。

整改结果是:原先的85亩、182块水田旱地变为现在的97.4亩、32块水田,压缩了150块水田,实际面积增加了12.4亩。

97.4亩水田,按照亩产1200斤稻谷计算,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自然湾,就可生产出11万多斤水稻。

记者了解到,经过改造,原先租不出去的水田很快被当地种田大户租赁,实际每亩年租金220元,组级每户每年每亩可分租金100元,剩余120元由种粮承包户一次性缴纳5年到村委会,用于支付田地改造机械费。

尽管还有工程欠款,但明兴垅组的自主改造之路却成功了!

柏树村党支部书记蔡乾刚高兴地说,别看改造田地不足百亩,但其意义却很大——

如果全县这样的小地块都利用上,无疑将有利于提升阳新县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贡献值。

柏树下的党旗

三溪镇柏树村,位于幕阜山脉紫荆山麓,辖区面积约6.6 平方公里,因两棵千年古柏得名。全村14个村民小组,2371人,耕地面积3826亩,水田1620亩,旱地2206亩。

柏树村有光荣的革命历史。

1929年,红色革命高潮到来,三溪口成立“大凤区苏维埃政府”,全区普遍开展土改运动。

柏树村先进青年积极投身革命事业,蔡庸秀、邢廷富、陈新桂、王中富等一大批柏树籍革命先烈前赴后继,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小村庄,赓续红色血脉,长久传承着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精神。

在各级党委引领下,柏树村广大村民敢为人先,探索出一系列符合村情和民意的工作法。

2011年,时任村支书李相松提出,全村实施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改造,采取“五五法”路径,即所有费用村“两委”出一半,村组和村民出一半,村民投劳折算资金。

这一做法,被当地村民视为“共同缔造活动”的最初雏形。

13年过去了,这个村所有的公益事业依然延续着以往的政策,只不过“五五法”变成了“四六法”,既村委会出6成,村民出4成。

老支书李相松退休后,带着6位贫困户在山上养鸡去了,将鲜红的党旗插在山头,飘扬了十年。

他拍着新上任的蔡乾刚的肩膀说,“柏树村还比较落后,但贵在民风淳朴,都希望通过改变过上好日子,可别凉了大伙儿的心哪!”

微信图片_20240731103639.jpg.jpg

蔡乾刚赴上海学习,听取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现任支书乡村振兴成果分享。

当前,在三溪镇党委的引领下,柏树村“两委”正带领村组推广明兴垅组的“土改”经验。目前,万家组也已完成土地自我改造,82块水田压缩成24块水田,面积增加了6.17亩。

乡村振兴,支部引领,先锋示范。

这几年,柏树村因村制宜,通过党员带头,吸引当地群众参与,发展了油茶、花卉苗木、水果采摘和蛋鸡养殖四大产业,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以年均30%的速率迅速增长。

村党支部书记蔡乾刚说,千年柏树下,鲜红党旗飘。党建引领下,村里发展的脚步迈得稳了,一天一个变化,群众的心也稳了。

策划:阳新县委组织部、三溪镇党委

执行:明喻、冯瑜、袁淑珍

记者:田城

【责任编辑:吕鉴蕾】